>>> 2005年第3期
新课堂,师生如何站位
作者:凌龙华
一旦丧失话语主权(发表权与申诉权),学习的主体———学生,便淡出课堂的中心,不知不觉中,沦为“接受的容器”,这是教学的失败,也是教育的没落。
因而,当新教育吼出一声“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时候,基础教育的天空竟似春雷扫过,一片欢腾。“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成了新世纪新教育新课堂最动人的宣言和诠释。
那么,什么是我们所要构建的新课堂?在新课堂中,师生该如何重新站位?
首先,新课堂是指向“多元价值”取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堂,是以学生为本的课堂,是师生一起建构、共同成长的课堂。这是个大课堂、活课堂,是个动态的课堂、和谐的课堂。它不再以知识为至上、以能力为终极,而是以学会学习为追求、以奠定终身发展为目标,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让教学的主体真正做主,让教学的双边充分互动,在知识与智慧、思维与情感鲜活的碰撞中,协同生成“活生生”的课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所倡导的新课堂,就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致力的课堂,就是新世纪新教育所呼唤的课堂。
其次,在新课堂中师生要和谐站位。所谓和谐,就是“各就各位”:既要即位又不错位,既要到位又不越位。在新课堂中,师与生、教与学,恰似同处对流层中的云气:平等交流,互相促进。通过民主的、智慧的对话,实现教学相长。在新课堂中,教师不再唯我独尊、高高在上,学生也不再俯首听命、被动接受。新课堂的教学是“对话”,新课堂的教育是“沟通”。也许可以这样演绎:新课堂之诱人,正在于它播洒人本理念、放射人文光辉、洋溢生命活力,正在于它站立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全新制高点。
今天我们大张旗鼓呼吁把课堂还给学生,说白了,不过是对颠倒(或曰错位)的教学关系来一次“拨乱反正”,是让师生愉快地找回自己“应然”的位置;而绝不是推倒了重置,或推翻了重新洗牌。准确地说,这是一次“归位运动”,是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教学共同体、致力于全面协调终身发展的一次教学归位运动。
第三,新课堂期待各就各位后的师生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各尽所能”。平等应该是相互的,教学永远是双边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决不意味着唆使学生抢占教师应有的地位,更不是要把教师驱赶出教室。在新课堂中,师生都是学习体,都是学习的主人和实践者、创造者。不能因为要“新”而弃规律于不顾,更不能纯粹地为“新”而倒置本末。
旧瓶子装新酒的假新课堂要不得,热热闹闹乱折腾的伪新课堂也要不得。“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要学会拒绝作秀,学会从容应对,尤其要学会侦破另一类“贴标签”的新课堂。须知,矫枉过正,往往会滑向另一个极端,产生另一种“占位”。
千万不要让“平等”误解成“放纵”,“放手”异化成“放任”,“对话”失控成“哄堂”。新课堂要协商,也要传授;要人文,也要规范;要关爱,也要严厉。千万不要为了刻意张扬“新理念”,而让“机灌”(不从实际出发一味使用媒体教学)置换了“人灌”,让“满堂论”(动辄“合作学习”组织讨论)替代了“满堂灌”……该动则动,该静则静,不拘一格,各显神通。因而从“教学生成”而论,新课堂应该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式的生动课堂、愉悦课堂、和谐课堂。
最后,老生常谈,重提一下教育学中的“主体地位”与“主导作用”。新课程背景下的新课堂,为了站好位,笔者以为“双主”依然不可偏废:一为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首席学习者,是“导游”,通过资源服务与路径引领,发挥其不可或缺的“主导”作用;一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极富潜力的学习者,是“探索者”,通过自主体验与合作探究,实现其不可动摇的“主体”价值。不能因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漠视甚至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因为要尽显新课堂学习的热烈而不顾乃至摒弃耐得寂寞的思维品质。总而言之,新课堂之新,是因为新课堂建立在生命的基石上,建立在人本的基石上;新课堂之新,是因为在新课堂中,师生和谐站位,和谐发展。
是“站位”而不是“占位”,是“各就各位”而不是“轮流坐庄”;是合作也是挑战,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许,这才是新课堂所需要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