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3期
唱跳玩≠教学“快乐”元素
作者:徐 敏
某区教研室主任介绍了一堂“快乐”的初中语文课:老师讲解朱自清散文《春》,为提高学生兴趣,把多媒体教学设备搬进课堂,展示一幅幅有关春的画面和录像,山水花草占了许多时间。学生们倒也看得津津有味,而教师真正用在讲解语言文字魅力上的时间却很少。还有的老师追求课堂“快乐”,没有很好完成每堂课的教学任务,由于害怕影响教学目标,老师再抽出时间为学生补必修的学科知识。“快乐”之后便“加压”,学生负担反而重了。
有的学校还设计了“快乐考试”,在小学低年级考试中组织“游园会”,将学科考查设计成各类游戏,学生可以回家请家长帮忙一起解决问题。还有学校将语文考试改成口试,事先给出题目,学生可以回家准备。考试变轻松了,可有专家担心:过于轻松的考试,是否会让学生对学习的责任缺乏心理准备?是否能有效地掌握真正的学识?
有关专家指出,快乐学习值得提倡,但不能流于形式,更要注重内涵。学习在很多时候需要学生投入必要的精力、克服困难才能完成,教师应激发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种快乐并不是从游戏中得到的短暂快乐,而是在掌握学识中获得的长久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比如,教师讲解朱自清散文《春》时,应引导学生体味汉语言的意蕴,对春的画面展开丰富联想,从而对其他精美散文产生阅读兴趣,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学习。
“快乐学习与刻苦学习并不矛盾。”全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陈军等专家认为,学习毕竟不同于无拘无束的游戏,经常需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自我加压,甚至战胜自我。如果低年级学生在学习中没有养成好习惯,没有适当承受压力,那么一旦学习难度增加,他们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教师在每一堂课中都应设置“学习障碍”,引导学生自主跨越障碍,学习的快乐就存在于这一次次跨越中,这种快乐才会转化成长久的学习动力,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荐自200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