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握住快乐的金钥匙
作者:方 方
一
教师维系着千百万孩子的健康成长,维系着千百万家庭的幸福快乐,它本应是最蕴含生命力和创造性、充满幸福和欢乐的职业。然而,笔者2000年5月用SCL-90精神症状自评量表对我县小学教师进行大样本测查,发现近三分之二的小学教师至少存在某一方面的精神症状,有四分之一的小学教师存在五方面以上的精神症状,其中有少数教师程度已相当严重,直接影响了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
社会发展使得教师成为越来越令人羡慕的职业,同时也使得教师成为越来越令人心力交瘁的职业。这种尴尬使不少中小学教师长期处于类似“心理感冒”的一种“亚健康”状态中,不仅导致早衰甚至早逝,并且弥漫性地投射到学生身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许多研究表明,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要“治标”,又要“治本”,这个“本”就是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然而,目前要靠政府和社会的力量在短期内大幅度改善教师的生存状态是不大可能的。在外界条件无法根本改变的情况下,教师自己是否就无能为力了呢?
笔者认为:在目前的压力状态下,帮助教师掌握心理保健的知识和方法,学会自我调节,自我缓释,自我放松,自我成长,对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出于一种“帮人自助”的神圣使命感,笔者和同事一起在城镇、农村、山区各选择一所学校,进行“教师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的行动研究。
我们提出了一些支柱性的口号:
“我们没办法改造客观世界,但是我们有办法改造主观世界。”“幸福是一种感觉,快乐不快乐全在于自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我们压垮,只有自己才会把自己压垮;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我们打倒,只有自己才会把自己打倒。”
我们把可读性很强,操作性也很强的心理健康自学材料发给教师,要求他们自学、自省、自悟;
我们每月一轮顶风冒雨深入三所学校作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我们布置教师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做书面认知作业;
我们要求教师睁大眼睛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快乐;
我们让教师根据不同的情绪困扰开展小组讨论,在交流与合作中缓解心理压力,促进人际交往,解决共同问题;
我们要求校长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心理气氛;
我们建议各校最好形成一种制度,让教师经常参加文化休闲活动,为教师创造一种放松身心、开放自己、成就自己的机会……
国内许多研究表明,中国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要是中国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工作负担过重,职业竞争激烈,心理压力过大,应激反应过频以及学校办学条件欠佳等原因引起的。这些当然都是事实!但是,在我们开展研究的两年时间里,这三所学校的各种外界条件基本不变,但是由于被试教师学会了自我调节和自我保健,减少了很多应激反应和心理冲突,减轻了很多心理压力,对用SLC-90和16PF两份心理测试卷的相关样本前后测统计的检验表明,教师的精神症状明显减少,心理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二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通过外在的教育性、预防性心理干预和教师的自学自省自悟,唤醒教师心理自我保健的强烈意识,引导教师自行解决可能产生的心理问题,这是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这条途径为什么能够如此显著地增强教师心理保健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的水平呢?是因为我们的研究始终建立在一个强大的心理学理论支柱之上:“合理情绪疗法”。
“人不是为事情困扰着,而是被对这件事的看法困扰着。”合理情绪疗法的创始人、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利斯把这句话作为其心理治疗理论的起点。他强调人的认知在情绪和行为中的主宰作用,认为,人们往往不快乐,是因为被“绝对化倾向”、“过分概括化(即以偏概全)”、“糟糕至极”等不合理的认知束缚了心灵,导致了情绪困扰。要想从灰色的情绪中解脱出来,就必须与不合理信念作斗争,用合理信念来取代不合理信念。而他的ABCDE操作模式是解决情绪困扰的有力武器。
所谓ABCDE操作模式具体是指:A.发生的事件(应激源);B.人们对事件所持的观念或信念C.观念或信念所引起的情绪及行为反应;D.劝导干预;E.效果(不良的情绪和行为消失或减弱)。
举例说明。我们发现某位同事最近无精打采,情绪低落,寝食难安,面黄肌瘦,容易发火,对学生偶有体罚。(这是C,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我们问他原因,他说,妻子患了晚期胃癌,如果手术治疗肯定人财两空,可是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走过这么多年,怎么忍心见死不救?妻子要是撒手西去,我的家庭怎么办?我的孩子怎么办?我还怎么活下去?(这是A,外界负性事件)
同事的言下之意:造成他情绪和行为异常的原因是“妻子患了不治之症”(A)。可是根据合理情绪疗法,事件A不能直接导致不良反应C,是人们对事件A的认知评价中的不合理信念B引起了情绪困扰C。上面这位教师要想摆脱困扰,应该怎么办?显然,A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很难改变;只能通过改造不合理信念B来改变情绪和行为C。这一步就是D:把不合理信念B(绝对化倾向,把妻子患病感受为糟糕至极,天塌下来一样等)挖掘出来,进行自我劝导、自我辩解,用正确合理的信念来取代不合理的信念。出现结果E:能心平气和地接受现实,理智地看待妻子患病这件事情,不良情绪和行为逐渐消退,心理恢复平衡。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和被试教师一起寻找各种已经或可能引起教师情绪困扰和行为异常的负性事件(A),包括来自教师职业的、来自调皮学生的、来自家长的、来自竞争的、来自人际交往的、来自家庭的。我们组织教师按A的不同类型,进行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学着用ABCDE操作模式进行心理调节。
运用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对教师中出现的许多心理问题进行调适。
如,无论在问卷调查还是在行动研究中,我们发现,教师的不良情绪最多的是来自学生。我们将“主要烦恼来自学生”的教师进行再分组。各小组教师你一言我一语,运用ABCDE模式进行心理调节。
A(负性事件):班里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不遵守纪律,总是拖欠作业,因此成绩总是不好。
C(情绪和行为反应):苦恼、生气、不平、焦虑、伤心、失眠、吃不下饭、对学生常恐吓,偶有体罚。
B(把貌似合理实则不合理的信念挖掘出来):
———学生应该学好功课,不好好学又屡教不改的学生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这么不听话,把我的话当耳边风,这是对我的挑衅和蔑视;
———班里的后进学生比别班的多,也更差,太不公平了,运气怎么这么差;
———自己辛辛苦苦工作,学生不配合,考试成绩拖后腿,家长和领导还以为我没本事,影响自己的声誉又影响考核成绩;
———自己为教育这些后进学生付出了那么多心血,但是成效不大,自己真是太没用了,简直一文不值……
D(自我劝导、自我辩论,用合理信念取代不合理信念):
———学生确实应该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但是十个指头有长短,学生也有个别差异,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学得一样好(克服绝对化倾向);
———学生不做作业可能是不懂,也可能是贪玩,不是故意跟自己过不去。要是因为没听懂,自己的教育也许存在问题;要是因为贪玩,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是他们也能像大人那样有自制力,就不成其为孩子了。况且学生也是挺苦挺累的,他们承受的课业负担比我们那时重多了,他们的玩耍和童趣又实在太少,也是值得同情的。(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公平是相对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绝对公平。每个班都有不肯做作业的学生,有成绩落后的学生,并不是我班独有的现象。自己班的后进生比较多,但这不是领导故意造成的,要是把这些学生调到别的班里,对其它同事来说岂不也一样?(克服要求绝对公平的思想)
———其实学习不认真的学生也有许多优点(比如说体育好、爱劳动、乐于助人、讲义气等),不能否定他们的一切,不能用有色眼镜看他们(克服“以偏概全”);
———自己在后进学生的转化上做了大量工作,虽然效果不显著,也不是毫无效果,有几位不是有了明显进步吗?即使这项工作不能令人满意,自己也不是一文不值,有的方面曾经受过领导的表扬,自己还是很有价值的(自我效能感);
———即使真的一点效果也没有,但是自己也尽到努力了,对得起学生和家长了,可以考虑适当降低对这几位学生的作业要求。(克服完美主义倾向)。
E(效果):心理恢复平衡,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后进生的违纪行为和成绩不良,消除或缓解了焦虑、苦恼、愤怒、不平等诸多不良情绪,心情舒畅,饮食和睡眠情况明显改善,并与后进学生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三
上述案例证明,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中小学教师冲破心理牢笼的一个可以随身携带的法宝。回味上述案例,可以发现以下事实: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消除负性事件引起的不良情绪,关键是两条:第一是挖掘出自己对该事件认知评价中的所有不合理信念B;第二是要用正确合理的信念来代替不合理信念B。一旦从根本上改变了对诱发事件的看法,也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不良情绪和由此引起的不良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运用ABCDE模式,挖掘不合理信念B,这是第二位的,短期内可以学会,而树立正确的理念和认知才是第一位重要的,非得长期自我修炼不可。
换句话说,我们要想对症下药地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这个良方,来对自己进行心理自助,不仅要掌握ABCDE模式的运用技术,更重要的是必须学会用理性的、睿智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间的万事万物,也就是说,要有合理的认知。
合理的认知是心理健康的基础,错误的认知是导致心理障碍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对于教师来说,不合理认知不仅影响自己的心理健康,而且必然导致教育行为上的偏差,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要避免错误认知对情绪的困扰,必须在头脑里牢固地树立起许许多多正确的认知观念,一旦需要,立即从头脑里闪现出来,调动起来,作为强有力的武器,与不合理信念作斗争。
对教师来说,至少必须牢固树立以下正确合理的信念:
(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会悦纳学生
教师观的核心是学生观。正确的学生观至少应该包括:
一是要把学生当人。学生既然是人,就有人格尊严,就有尊重和自尊的需要,教师必须把他们当作一个独立完整的人来对待;既然学生是人,就有差异,十个指头有长短,世界上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因而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要承认这种差异,悦纳这种差异;允许学生优秀,也允许学生不优秀;鼓励学生的进步,也容忍学生的退步;成绩好的学生是可爱的,暂时落后的学生也是可爱的;听话的学生是可爱的,淘气顽皮的学生也是可爱的。这样,就有可能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安全的师生关系,在理想的师生关系中享受人间最美好的感情。
二是把孩子当孩子。学生是人,但这种人不是“大人”,而是“小人”,不管他的个子有多高,块头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眼里看到的世界与教师眼里看到的世界是不同的,他们犯的错误有很多是成长中的必然,是美丽的错误,是教师年轻时也犯过的错误。我们要蹲下来与孩子说话,宽容地看待他们,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他们。如此,教师就可以大大减少因“恨铁不成钢”而产生的极度焦虑、愤怒和哀怨,在师生友好交往中与孩子们一起体验成长的快乐。
三是把学生当学生。学生是人,是孩子,我们要尊重他们,爱护他们,保护他们,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放弃严格教育的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终极的功能是为年轻一代的幸福服务,教师不仅要为学生今天的幸福负责,也要为他们明天的幸福、一生的幸福负责。这样一来,一种神圣的使命感、责任感就会油然而生,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是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动力,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滋润剂。
(二)树立崇高的职业观,学会悦纳教师职业
如何看待教师职业?是把它作为一个养家糊口、获取工资报酬的饭碗,还是把它作为一种实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职业境界不同,在心中引起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
有的教师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种天底下最痛苦的职业,备课、上课、改作业、辅导、解决纠纷,既是消防队长又是派出所长,既是领导又是保姆,讲得口干舌燥,累得腰酸背痛,一天到晚疲于奔命,有时还要面对学生和家长的无理取闹,如果有机会选择,下辈子再也不当教师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