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国际人道与国内人道

作者:杨于泽




  东南亚遭受海啸重创,中国政府提供巨额援助,力度之大史无前例。我国民间捐助也极踊跃,至今捐款和承诺捐款突破1.5亿元,也是史无前例。异域民众受灾,国人感同身受,仁心兼济天下。有人说它体现了一种“世界公民意识”,其实用西方流行话语,应称之为“国际人道主义”救灾行动。中国几乎全民动员,实行“国际人道”了,这是天大的好事。
  在这个背景下,武汉市慈善会给百名孤儿送年货,孤儿每人收到米、油、肉、瓜子和糖果若干。这点善心,若用金钱衡量只值150元,约等于一条香烟,却让孤苦无助者泪流满面。这样的拜年行动,其实是一次善意“炒作”,意在激发市民爱心,给更多孤儿送去年货。可惜“炒作”之后,没见特别效果。
  就在前两天,也是武汉,某知名高校有贫困女生到食堂捡剩馒头充饥,被食堂职工发现。查其饭卡消费记录,2004年一年共消费8.35元,令人心悸。这位女生来自经济发达的江苏,但家境贫困,学校每月补助140元,她计划攻读双学位,不忍心用掉这笔钱,于是每天捡吃剩馒头,长达两年之久。校方决定免费提供她每日三餐,并安排勤工俭学。高校贫困生是一个群体,需要人道关怀,可惜女生捡吃剩馒头只被当成个案论处。
  中国以前讲“国际主义”,即类似于今天的“国际人道”,可见“国际人道”对我们而言,并非新生事物。随着我国和平崛起,更会信奉“国际人道”。但两则“国内人道”的新闻显示,人道主义在国内尚未发育完全,我们的“国内人道”还处在惨淡经营中。自然,这不是贬损“国际人道”的理由,但是国人有理由期待,人道主义在“出口”国外的时候,也应当在神州大地开花结果,使国人受益。若种国际的田,荒自家的地,就弄成了一个道德悖论。
  我们不必讳言,“国际人道”异军突起,确实令部分国人不解。很多国人没见过“人道主义”大世面,看到“国际人道”声势赫赫,不免有些困惑。当今世界,无论哪里有天灾人祸,媒体马上实施画面和文字的狂轰滥炸,使全世界感同身受,产生“集体痛感”。我们捐款,是同情兼爱的真情流露,同时也是一种“自我疗伤”。但是,常态的人类苦难是平凡的,常态的人类贫困是沉默的,孤儿缺钱过年,贫困学生无钱吃饭,极少构成海啸那样惊天动地的新闻事件。这些平凡弱者也需要人道,但由于未能激发媒体热情,不能让人类感同身受,他们的人道需求就可能遭到冷处理。
  根据国际观察家分析,“国际人道”多掺和着地缘战略的考量,比如美国想通过援助修补与穆斯林的关系,日本想借机扩大在东南亚的影响,这无疑对其他国家构成国际政治压力。中国是负责任的大国,就不能缺席“国际人道”事务,今后参与“国际人道”必定是常态。随着这种情景变迁,如果“国内人道”不趋于常态化,就难与“国际人道”一体化,构成完整的人道主义。
  (摘自2005年1月12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