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2期

吃苦耐劳之甜与眼高手低之涩

作者:王永钢




  “只要能吃苦的,坚决不要懒的!”2004年12月11日,在扬州大学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不少企业喊出了这样的招聘口号,在现场引起了很大的震动。
  据了解,在招聘现场,来自苏北的学生受到了用人单位的青睐,现场30多家苏南地区的用人单位中,有9成多都将苏北学生的自荐材料囊入了自己的人事招聘档案袋中。很多用人单位言之凿凿:“我们只要苏北的学生!”一家用人单位的负责人说,之所以对苏北的学生感兴趣,是因为苏北学生大多数的家庭条件不是太好,从小就能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特别珍惜工作机会,用这样的人,企业很放心。而来自苏南或者其他地方的一些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就缺乏这样的吃苦精神,有的时候还自视清高,心浮气躁,往往在招聘来到单位后,不久就会以种种理由离开,让用人单位措手不及。
  另一家用人单位的领导告诉记者,前两年他们从人才市场中招聘了一批大学生。很快,他们就发现,来自苏北的学生非常敬业,工作状态和业绩明显要好过一些来自南方的“惯宝宝”,现在几个苏北的学生已经坐上单位中层干部的位置,与之相比,来自南方的学生则就逊色了很多。所以,现在他们到人才市场招聘,就点名要来自苏北或者其他贫困地区的毕业生。
  用人单位只要来自苏北的学生,对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是不是一种不公平,或者是一种歧视?来自苏州的一位学生面对记者的采访,沉思半晌说:“我不认为他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对,企业当然要将最好的人招进来,哪个单位不需要吃苦耐劳的人呢?”来自南京的一位学生说,这个招聘会上透露出的信息告诉我们,只有能吃“苦”,方才会有受用人单位青睐之“甜”。
  只要能吃苦的,而非唯文凭和名校论,这是人才招聘的一个新变化,这说明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认识开始趋于务实。过去,很多单位在用人时,只要是博士、硕士等高学历的就悉数招来,只要是名校学生就统统“吃进”。结果往往是,这些所谓的“人才”眼高手低,喊苦叫累,工作成绩不咋的,却提出了不切合实际的待遇要求,让用人单位苦不堪言。这方面的例子,媒体上多有报道:不久前,重庆一家公司一下子辞退了20名大学生,对诸多用人单位来说,就是一个很好的教训。
  南京市人才市场一位同志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用人单位注重毕业生是否能吃苦,看起来是将招聘条件降低了,实则不然,这个要求是对毕业生更为严格的考察。能吃苦,是一种精神状态,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更是一个人能否做成一项事业的基本前提。现在,用人单位的务实选择,表明他们接纳毕业生不再注重外在的东西,而是更看重他们精神层面的表现。这就提醒已经和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培养自己不怕吃苦的精神很重要,如果还是躺在温床中,就将品尝到就业不着之“苦”———这样的“苦”更为酸涩!
  (荐自2004年12月13日《江南时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