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爱情单元”触及教育敏感神经
作者:王柏玲
新闻回放:
新学期刚刚投入使用的九年级第一学期(试验本)的语文课本中,第二单元的主题被定为“爱情如歌”,整个单元五篇文章、两首诗歌全都围绕着这个“敏感”话题展开。其中包括必读课文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和舒婷的《致橡树》,选读课文普希金的《致凯恩》、苏童的《老爱情》、夏洛蒂·勃朗特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公刘的《只有一个人能唤醒它》、秦观的《鹊桥仙》。
虽然目前上海还只有十来所学校选用这一教材,但它带来的轰动效应却是出人意料的。
帮助学生走过“躁动期”
为什么把“爱情”这个平时老师和家长都讳莫如深的话题引入教材?和初中生谈“爱情”是不是太唐突、会不会把学生引入歧途?不少人对此举表示疑虑。
上海市虹口区中学语文教研员黄怡说,现在中学生早恋现象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它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对这种朦胧的情感我们如何去看、去管?过去我们总是习惯用“堵”的办法,却常常堵出事情来。其实,这是一种情感的自然流露,疏导应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教材的编写者也许就是出于这样一种考虑而设置了这个“爱情单元”,想让学生从这些经典作品中感悟“什么是爱情”。
“把这么多描写爱情的名篇名作集中在一个单元,不是哗众取宠,而是为了让教材更贴近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帮助他们了解人类最美好的情感。”这一教材的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范守纲教授的解释印证了黄怡的推测。
范守纲说,当前中学生几乎天天都可以从影视、网络、书报等传媒中和他们的日常生活里看到爱情,但大多数的家长和教师对这个话题讳莫如深。与其让这些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们因好奇又缺乏正确引导而误入歧途,不如让世界名家的经典话语帮助他们走过这段“躁动期”。
这样的考虑正体现了教材编写“以人为本”的出发点。范守纲多年从事教育研究,他认为,中学教材的编排应该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学生的视野来编排。“这次我们的爱情单元安排在初三的课本中,就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受爱情作品,包括影视、小说等等,而青春期的萌动也使他们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有了解爱情的愿望,也开始对爱情有自己的思考,此时的他们确实需要正确、及时的引导。”
语文教材的这一“出新”之举也引起了语文教育界以外人士的关注。上海市青春期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张志刚认为,“爱情单元”进教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它首先体现了对学生情感世界的关注,也使教育的干预成为可能。在发达国家,学校、家庭和孩子之间有关爱情的教育和探讨是非常普及的,这样,孩子长大成人后才懂得怎样去爱别人。
给教育补充“人文”元素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陆继椿说,爱情题材的作品进入初中教材用不着大惊小怪,事实上,类似题材的文章在以前的语文教材中也时有所见,只是没有如此明确地点明,也没有这样集中地呈现。我们过去的教学更多的是一种熏陶,一种潜移默化,而不是如此直截了当地谈论。
做过多年中学语文教师的单士兵说了一个感受:一直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材,只能让语文教师戴着镣铐跳舞。因为许多生硬的教材太强调知识性、政治性,而缺乏人文精神的元素。“爱情单元”的出现可以说具备了开拓性的意义,它表明现在的教材改革愈发重视人性、重视人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爱情如歌”进入中学语文教材,是为当前教育补充了“人文”元素。
“爱情单元”在编排上可谓煞费苦心,《给女儿的信》说明爱情是崇高而不盲目的情感,《致凯恩》则是对爱情的讴歌,《老爱情》体现了爱情的忠贞和相濡以沫,《致橡树》和《“因为我们是平等的!”》则强调爱情应当是平等的,秦观的《鹊桥仙》,更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来揭示爱情夺魂的魅力……这些作品可以说是凝聚了古今中外人类最为美好的爱情经验及其表达,不仅文字优美,更饱含深情,充满哲理。
像谈论母爱一样谈论爱情
绝大多数学生拿到新教材首先就看“爱情如歌”这一单元,他们感到很新鲜、很兴奋。但学生也有担忧,这样的美文会不会被上得味同嚼蜡。
老师们对能在课堂上像谈论母爱一样谈论爱情,感到很兴奋。但他们也意识到,要把课上好很难,用什么方法教,讲到什么程度,都需要好好把握,认真准备。黄愉把老师们即将面对的这一系列问题称作是一个“挑战”。
除了七篇课文,这一单元的最后还有一个活动内容———“爱情,心中的玫瑰”,要求老师组织学生把自己认为最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作为剪报收集起来,并写出自己的评论。另外,这一单元还安排了学生讨论,让学生对目前的早恋、网恋现象说出自己的看法。已经有老师向黄怡表达了自己的担心:“在课堂上公开讲授爱情,不知道课堂纪律会怎么样。另外,集中讲述这么敏感的话题,这给语文教学加大了难度。如果讲不好,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
这样的担心并非多余。开学前,华东师大第一附属初中的高征国老师就用这一单元上了一节实验课。实验下来,也确实发现了不少问题值得探讨,如学生很羞涩,开不了口,教师怎么办?讲课中如何体现语文特色?黄怡说,这些问题都要教师在实践中想办法解决,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感受怎么把课上好,关键是教师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利用好学生的兴奋点,而不是纸上谈兵。她最近就在筹划开两堂公开课,让老师们共同来探讨、来研究。
陆继椿认为,这些作品所谈论的话题是美的,所运用的语言是美的,老师在课堂上要尽可能引导学生体味这样的美感,让学生在享受语言魅力的同时感悟人类最美好的感情。语文课上谈“爱情”,应该体现语言的特色,而不要把它上成思品课。他说,尽管这课上起来会有困难,可能孩子们还不太敢讨论这一话题,但还是要坚持下去。在“爱的教育”上,学校应负起更多的责任。现在,讴歌爱情的作品进了教材,进了课堂,这只是一个开始,希望到了高中阶段,有更多此类题材的优秀作品出现在教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