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2期

招聘带给人们的启示

作者:陈 晖




  在人们的眼中,学历高,有经验的人才应该是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时的首选,但下面三个招聘故事中那别具一格的招聘方式却给了人们另一种思路。
  故事一一家大公司需要招聘办公室副主任,在省城的好几家大报上登出了“高薪诚聘”内容的广告。月薪4000元的确具有不小的诱惑力,一时间应者如云,有近百人报名参加初试,其中不乏硕士生和许多有工作经验者。
  初试之后,又经过了三轮面试,最后确定三人参加最后一轮竞争。他们是:一位硕士毕业生,一位本科毕业生和另外一位有着五年相关工作经验的年轻人。
  最后的面试由总经理亲自跟三位应聘者交谈。面试的房子是临时腾出来的,设在人事部的一间小办公室里。等谈话要开始了,才发现室内恰好少了一把供应聘者坐下来跟经理交流的椅子。办事人员正要到隔壁办公室借一把椅子,总经理挥手制止了他:“别去了,就这样吧!”
  第一位进来的是那位硕士生。总经理对他说的第一句话是:“你好,请坐。”他看看自己周围,发现并没有椅子,充满笑意的脸上立即现出了些许茫然和尴尬。
  “请坐下来谈。”总经理又微笑着对他说。他脸上的尴尬显得更浓了,有些不知所措,略作思索,他谦卑地笑着说:“没关系,我就站着吧!”
  接着就轮到年轻人,他环顾左右,发现并没有可供自己坐的椅子,也是一脸谦卑的笑:“不用了,不用了,我就站着吧!”总经理微笑着说:“还是坐下来谈吧!”年轻人很茫然,回头看了看后,“可是……”
  总经理似乎恍然大悟,说:“啊,请原谅我们工作上的疏忽。那好,您就委屈一下,我们站着谈吧!不过,很快就完的。”
  几分钟后,那个应届毕业生进来了,总经理的第一句话仍然是:“你好,请坐。”大学生看看周围没有椅子,愣了一下,立即微笑着请示总经理:“您好,我可以把外面的椅子搬一把进来吗?”总经理脸上的笑容舒展开来,温和地说:“为什么不可以?”
  面试结束后,总经理留用了这位应届大学毕业生。总经理的理由很简单:我们需要的是有思想、有主见的人,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一切的常识和经验都毫无价值。
  事实也证明总经理的判断准确无误。仅仅半年之后,应届毕业生就坐在了经理助理的位置上,成为公司中最年轻的高层人员。
  启示:原来,有思想、有主见才是最重要的。那么,老师和家长们,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吗?老师和家长大多喜欢听话的孩子,对孩子也极为关心,凡事都替孩子想好,凡事也都替孩子做好(除了作业),孩子们只有听从安排的份。你们是否想过,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吗?一个没有思想和主见的孩子将来又如何适应社会呢?你们能替孩子做一辈子吗?
  坐惯了父母搬好的椅子的人,怎么可能在应聘时想到“把外面的椅子搬进来”呢?
  故事二有一家效益相当好的大公司,为扩大经营规模,决定高薪招聘营销主管。广告一打出来,报名者云集。
  面对众多应聘者,招聘工作的负责人说:“相马不如赛马。为了能选拔出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出一道实践性的试题:想办法把木梳尽量多地卖给和尚。”
  绝大多数应聘者感到困惑不解,甚至愤怒:出家人要木梳何用?这不明摆着拿人开涮吗?于是纷纷拂袖而去,最后只剩下三个应聘者:甲、乙和丙。
  负责人交待:“以10日为限,届时向我汇报销售成果。”
  10日后。负责人问甲:“卖出多少把?”答:“1把。”“怎么卖的?”甲讲述了历尽的辛若,游说和尚应当买把梳子,无甚效果,还惨遭和尚的责骂,好在下山途中遇到一个小和尚一边晒太阳,一边使劲挠着头皮。甲灵机一动,递上木梳,小和尚用后满心欢喜,于是买下一把。
  负责人问乙:“卖出多少把?”答:“10把。”“怎么卖的?”乙说他去了一座名山古寺,由于山高风大,进香者的头发都被吹乱了,他找到寺院的住持说:“蓬头垢面是对佛的不敬。应在每座庙的香案前放把木梳,供善男信女梳理鬓发。”住持采纳了他的建议。那山有十座庙,于是买下了10把木梳。
  负责人问丙:“卖出多少把?”答:“1000把。”负责人惊问:“怎么卖的?”丙说他到一个颇具盛名、香火极旺的深山宝刹,朝圣者、施主络绎不绝。丙对住持说:“凡来进香参观者,多有一颗虔诚之心,宝刹应有所回赠,以做纪念,保佑其平安吉祥,鼓励其多做善事。我有一批木梳,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个字,便可做赠品。”住持大喜,立即买下1000把木梳。得到“积善梳”的施主与香客也很是高兴,一传十、十传百,朝圣者更多,寺庙的香火也更旺了。
  启示:把木梳卖给和尚,听起来真有些匪夷所思,但不同的思维,不同的推销术,却有不同的结果。和尚丙不是把目光盯在让和尚用木梳上,他视野开阔,运用发散思维,把目光放在了进香的参观者身上,这样就在别人认为不可能的地方开发出新的市场。
  我们的教育总是以标准答案为准,不符合标准答案的就算错,以至于孩子们做题只求与标准答案相同,不求一题多解,不敢标新立异。各科目之间也难得有综合性的题目,使孩子少有机会将知识融会贯通。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怎么可能视野开阔、具有发散型思维?
  故事三小A说,有一次应聘的经历让他终生难忘。
  那一天,他揣着一家著名广告公司的面试通知,兴冲冲地提前10分钟到达了那座大厦的18楼。这座大夏管理很严,两位精神抖擞的保安分立在两个门口旁,他们之间的条形桌上有一块醒目的标牌:“来客请登记。”
  小A向前询问:“先生,请问1810房间怎么走?”保安抓起电话,过了一会说:“对不起,1810房间没人。”“不可能吧,”应聘者耐心解释,“今天是他们面试的日子,您瞧,我这儿有面试通知。”那位保安又拨了几次:“对不起,先生,1810还是没人;我们不能让您上去,这是规定。”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小A心里虽然着急,也只有耐心地等待,同时祈祷该死的电话能够接通。已经超过约定时间10分钟了,保安又一次彬彬有礼地告诉小A电话没通。小A当时压根也没想到第一次面试就吃了这样的“闭门羹”。面试通知明确规定:“迟到10分钟,取消面试资格。”他犹豫了半天,只得自认倒霉地回到了学校。晚上,小A收到一封电子邮件:“先生,您好!也许您还不知道,今天下午我们就在大厅里对您进行了面试,很遗憾您没通过。您应当注意到那位保安先生根本就没有拨号。大厅里还有别的公用电话,您完全可以自己询问一下。我们虽然规定迟到10分钟取消面试资格,但您为什么立即放弃却不再努力一下呢?……祝您下次成功!”
  启示: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不敢有所突破,不善于随机应变的人,只不过是个书呆子。任何事情都是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不断变化的,理论惟有联系实际才具有生命力。我们不能只重视让孩子啃书本上的知识,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教育孩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能力。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运用,能够灵活运用知识的人,才是真正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