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1期

张伯苓二三事

作者:周骥良




  作为一生中闪光的见闻,曾经听到有关张伯苓二三事,并和我家不无关系。
  张伯苓祖籍山东,所以他有一副山东大汉的身躯。先祖是从事漕运的船夫,后来离船登岸,落户天津,靠贩粮生意发家致富。后代中一支移居宜兴埠,到他父亲张云藻已是既不经商也不务农的教书先生了。他父亲教授之余,不是弹琵琶就是敲十番锣鼓,远近驰名,人称琵琶张家。耳濡目染,张伯苓也抱得起琵琶。但那是列强入侵、国难当头的年代。基于爱国热情,他考入北洋水师学堂,那年他刚刚十四岁。五年之后他登上了海军军舰。万没想到那时的军队做的不是御敌的正事。甲午战争之后,英国人把威海卫抓到手,强迫清政府派大员前来,先办接收手续,后做转租仪式。张伯苓作为随行人员,立在那里几乎气炸了肺。他不愿做孬种兵,归来就申请退役,决心兴办新学,以教育救国强国了。
  严修严范孙觉得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就请他来教家馆;随后盐商王奎章也请他教家馆。两处奔波很是不便。严范孙就把偏院开辟成为学堂,不仅两处家馆合在一起,还扩大招生,亲友和邻里都把孩子送来。于是挂起“敬业中学堂”的牌匾,这也是天津第一家私立中学。学堂办得很好,严家的偏院容纳不下了,有人捐了南开十亩地,有人捐了建筑费,“敬业中学堂”从此更名为南开中学。稍后又在赞助中购地四百多亩,建立了南开大学。
  南开中学和南开大学都是男儿天下,没有另外半边天的份。为什么轻视妇女?四名在师范学习的女生找到张伯苓,她们不敢提男女同班的要求,只要求开办南开女中。张伯苓摊开双手,问办南开女中谁捐地,谁捐建筑费,谁捐开办费?把四名女学生难住。张伯苓于心不忍,指着她们带来的请愿书,问是谁写的,写得很好。其中一人站起来说是她写的。她就是我的姑母周仲铮。张伯苓就瞄着她说,看来你是大家之女。你父亲是谁?我姑母也很会扛牌匾,说我先说我祖父是谁吧,他就是创建并掌管北洋水师学堂的周馥。张伯苓哦了一声,说你好好回去读书,到考大学时再来找我。南开大学是准备招收女生的。
  那要等到女师毕业,姑母急不可待,就和我祖父说,她要和第一批考进南开大学的女生一起踏进校门。我祖父拗她不过,就去找了严范孙,严范孙就去找了张伯苓。张伯苓叹了口气,说这女孩确实是个人才,是个人才就不能放过,决定不经过考试,以旁听生录取,只有各门功课全部及格才能转为正式生。姑母终于圆了大学梦。不过功课相当吃力,有些课竟是用英文讲的。张伯苓当然知道她吃力,就嘱咐说凡事不怕难,只要肯干实干必然能干会干。这是他的学习经验,也是他白手起家从家馆到办中学大学的经验。姑母不负他的殷殷关切,转年就转为正式生了,而且牢记凡事不怕难的教诲,在肯干实干上下功夫,她还出国留学,用德文写了六本书,在五十岁时学画,最后成了享誉德国的女画家。
  对张伯苓来说,这仅是他桃李满天下的一枝一叶,他一生培养出的人才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