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0期
日本小学生上学以大带小
作者:裴 军
在日本,学校门口见不到这样的警示牌,上学、放学时也见不到一个学生家长,只有学生们三五成群地背着大书包在人行道上行走。日本的家长为何不接送孩子呢?
带着疑问,记者采访了东京都目黑区田道小学的校长黑木信友。黑木校长称,从小学一年级起,日本的孩子们就迈出了“自力更生”的第一步———独自去上学。
学校合理分区划片摇学生上学以大带小
日本小学按照人口密度合理进行划分,仅东京都内就有公立小学1353所,此外还有百余所私立小学。以目黑区为例,全区26万人,共有公立小学22所,基本上是每1万居民就设置一所小学。每所小学都划定了自己的“势力范围”,本区域住户的孩子都要到这个小学上学。在日本,每个学校的“势力范围”都不大,以保证小学生们步行15至20分钟就可以到达学校。
因为是就近上学,小学生们每天都是徒步往返。离学校近的孩子可以独自一人前往,离学校稍远的孩子,就需要充分发挥高年级学生的带头作用了。一般情况下,四年级以上的孩子就算是“前辈”了,可以率领附近的几个“小字辈”结伴而行,途中还要照顾他们的安全。这种结伴的方式完全是自发的,按照住址远近自愿组成。但由于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放学时间不同,因此小学生们放学后大多是独自回家。
除了这种自发的结伴式,还有一种有组织的“上学班”方式。这种方式是把本校的学生按小区划片,将他们编成一个个“上学班”,集体前往学校,班长多由六年级的学生担任。目前采用这种方式上学的小学非常少,因为每天出发前,班长必须集合所有班级成员,这种和导游职责相当的角色,对一个尚是小学生的班长来说难度太大,往往会由于一个人的迟到或缺席而影响整个“上学班”的出勤。但在保证安全上,“上学班”则是颇为有效的措施。
跨区上学审批严格没人开车接送孩子
在日本,无论小学还是中学,都没有国内那种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也很少有为了让孩子上重点学校而交钱跨区上的。在日本,如果学生因中途搬家离开了学校的“势力范围”,但又不想转学去适应一个新环境时,就需要向现在的学校提交留校申请。这种申请和审批手续极为正规、严格,因为学校必须对学生的安全负责。黑木校长给记者展示了一份“校长意见书”,是关于一名学生跨区继续留校上学的审批意见。首先是学生和家长写明新家到学校的距离,步行或坐地铁、电车上学需要多长时间,并保证该学生能够安全独立地往返于学校;然后主管老师对实际情况进行核实,提出意见;最后校长审核。如果情况属实,这名学生就能继续在这里上学。当然,该学生还得保证是自己步行或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上学、放学,否则就只能被劝转校了。
在日本,家长从不开车或者骑车接送孩子上下学。黑木校长解释说:“在日本,几乎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私车,但家长却从不会开车接送孩子,因为这样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吃苦和自立能力。更重要的是,如果家长都开车接送孩子的话,学校周围的车流量就会加大,从而导致交通拥堵。这样非但不会比学生自己步行上学快,还有可能增加发生交通事故的隐患。”
黑木校长称,日本的学校从来没有制定过不允许家长接送孩子上学的禁令,但“一年级了就该自己去上学”已经成为家长们约定俗成的习惯。
“学童拥护员”路口引导PTA保护孩子交通安全
尽管独自上下学对孩子来说是一种锻炼,但学校和社会怎样才能保障他们的路上安全呢?
据黑木校长介绍,让孩子们自己上下学并非意味着大人们完全甩手不管,而是采取更加简便而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避免交通事故,保证孩子们的安全。
田道小学目前有3名“学童拥护员”,他们的任务是在每天上下学时间,站在校外3个车流量大、交通比较复杂的路口引导学生们安全通过。他们手举写有“学校”的醒目黄色小旗,把相继到来的几个孩子护在旗下,然后阻挡过往车辆,指导学生迅速而有序地通过人行横道。这3名“学童拥护员”中一人是区里的工作人员,另外两人是由学校支付薪水的打工族。
除了“学童拥护员”外,保护孩子们交通安全的还有个私人组织PTA(家长教师联合会)。PTA是二战后美军占领日本初期,由美国教育使节团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国内得到迅速发展的。目前几乎每所中小学校都有这样一个组织,其职责是协助并促进学校的各项教育制度和设施完善,帮助学生过好学校生活,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保障学生上下学的交通安全。PTA的成员定期轮流担任安全员,每周3至4次去“交通要道”护送孩子。他们的工作与“学童拥护员”相辅相成,但纯属尽义务,不领报酬。
记者在一家超市门口询问了一位准备停车购物的学生家长。她的孩子今年刚升入小学二年级。当记者问她平时会不会开车接送孩子以及是否为孩子的路上安全担心时,这位母亲回答说:“从来没有接送过,已经是小学生了,就该自己上下学。安全问题也没担心过,我担心的倒是这小子在学校太贪玩了。”看来,中日两国在接送孩子问题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中国家长认为“孩子才是小学生”,而日本家长则认为“孩子已经是小学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