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0期
聆听不同的声音
作者:柳中平 赵 梅
不应忽视的“嘀咕”
教“加法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出示动画:3只小猫在玩耍,又来了2只小猫,要求学生用算式表示出图意。有学生说出了“3+2=5,2+3=5”,教学目的已经达到,于是,引导学生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时,课堂上还有一个学生在嘀咕,隐约听到他在说:“这边有1只白猫,那边有1只花猫,其他3只都是黄褐色的。”而教师看到学生自言自语,没有细想便匆匆跨过了这一环节。
学生之所以会小声嘀咕,缘于对自己的某些想法的怀疑,因而不敢大胆地表露。这时,作为引导者的教师,不应该置学生的想法于不顾,应稍作停留,询问一声:“你如果有不同的看法可以说出来,让我们大家都听听!”相信如此带有鼓励性的话语一定能让学生不再担心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而愿意与他人一块分享自己的见解。有时,学生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会给课堂带来更多的精彩。留心观察学生的每一个神情,每一句话语,给学生一个发挥的空间,他们灵感的闪现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惊喜!
值得倾听的“胡说”
教师总是担心在课堂上中止教学来处理学生提出的与教学设想不一致的观点,会影响整个教学的进度。即使倾听了学生的心声,也总希望能早早收场,因而往往如此评价:你这样想很不错,还能再想想吗?未能真正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而是以转移话题的形式阻断了学生想说的欲望。正是由于这种担心,学生的创造力、想像力在课堂中逐渐消失殆尽。若换一个角度,尽可能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内容,这样既能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又能借此逐步培养学生的个性及思维品质,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分类”这一内容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每组学生将拿到的礼物袋(礼物是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上画出各种水果、服装、蔬菜、交通工具、鲜花等)打开,按各自的想法进行分类。有按种类来分的,有按颜色来分的,有按形状来分的,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都呈现出来了。这时,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我的分法和他们都不一样。”于是,教师请他上来分一分,看到他的分法,其他小朋友都在悄悄讨论,有的甚至在发笑。教师没有立刻作出评价,只是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他说别人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自己想把形状不同的放在一块进行分类。原来,他是在找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想来想去,想到了这样的分类方法。
暂不论那个学生的分类方法是否可行,他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得不让教师佩服。如果当时教师不停留片刻倾听他的心声,就给予评价,那么孩子的内心会感受到多大的委屈啊!他的思维火花就会慢慢熄灭。
需要鼓励的“瞎蒙”
学生的心声需要耐心倾听,评价更要注意技巧。教师不当的评价可能会挫伤孩子的自尊,使他们产生自卑情绪,不愿再主动与他人交流,而一句恰当的、带鼓励性的话语或许能让更多的孩子倾吐内心的一些想法。
如教“9+7”时,教师提问:“你们会计算吗?谁愿意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问题一提出,课堂顿时热闹了起来,学生的小手一只只高高举起,都迫切希望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说出几种常见的方法后,教师请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计算方法,他答道:“我是蒙的!”话音一落,学生们哄堂大笑,有的学生甚至嚷开了:“真没用,只知道瞎蒙。”那个学生满脸通红。他的回答是教师始料未及的,听到全班叽叽喳喳的议论声,望着那个学生羞愧的表情,教师调整情绪,微笑着大声说:“蒙都让你蒙对了,真了不起。如果再动动脑,你会不会想出更多的计算方法呢?”课堂上顿时鸦雀无声,那个脸涨得通红的学生也慢慢抬起了头。见此情景,教师会心地笑了,继续提问:“谁还有不同的方法?请说说。”课堂上又活跃起来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停下几秒、几分,听听学生的心声,教师或许能从一句简简单单的话语中感受到孩子那份可贵的想法,课堂教学就会在学生智慧的火花中凸显出人性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