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8期

开启心智的钥匙

作者:雒宏军




  ●洗脑●
  
  可以说,进入21世纪以前,我对网络一无所知。我在一所乡村中学教书,对网络的了解只是报纸上的只言片语,从没有真正触及。2001年,我去市教育学院培训,课程里有计算机知识,于是就有了和计算机面对面的机会。开机、建文件夹、建文件、复制、粘贴、打字,老师教得很耐心,就这样开始了计算机的启蒙教育。新鲜感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这应该感谢比尔·盖茨先生,亲切的视窗98比冷冰冰的DOS更容易成为人们的朋友。进入到了解键盘、学习打字那个阶段以后,枯燥感开始降临了,有许多人打起了退堂鼓,缺课的人多了起来,玩游戏的人多了起来。我体会到了不论什么知识的学习总是需要毅力的。这时老师想了点提高兴趣的办法,那就是开放了网络,每节课学习一点新知识,然后就可以上网。教室里的人明显地多了起来,其实大家感兴趣的不是计算机,而是网络,老师心知肚明,也不去说破,一个兴趣盎然的教室总是比一个稀稀拉拉的教室要好得多。
  那是第一次和网络亲密接触,对着屏幕,眼花缭乱的信息让我有点无所适从,更多的却是兴奋,就像武陵打渔人发现了桃花源一样,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像一本打开的百科全书,百科全书却没它看起来方便;这像一个知识的海洋,进去以后却不时地呛水;它像一本杂志,有着最流行、最时尚的内容,它更像多枚信息炸弹,更多的感觉是杂乱。几节课以后,渐渐地理出了点头绪。网络是无罪的,混乱只是自己的感觉,在那里,你可以取你所需要的东西,但不可太贪心。当然,收获的还有搜狐、网易、雅虎、主页、搜索等一大堆的名词。等有了点网络知识,大家摩拳擦掌准备好好遨游一番的时候,计算机课程却结束了。正如第一节课老师说的那样:“这几天,可能大家学不了多少知识,计算机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我们的学习不过是一次洗脑。”课程结束了,浓厚的兴趣和深深的遗憾一起留在了心里。
  
  ●登陆●
  
  “买个计算机,在家里上网。”这个想法遭到了妻子的反对,一家三口还居住在老式的母子楼里面,一台计算机要花去家里半年的收入,妻子的反对不是没有道理。可是这一切都没有挡住网络的诱惑,我说,我可以不抽烟,不喝酒,少用零花钱,我自己节约闹革命,也要买一台计算机,还要上网。半年以后的2002年暑假,一台漂亮的品牌机摆到了家里,经过软磨硬缠还搭一款新式电脑桌。接上电话线,按照教材上的程序进行了设置,“嘟嘟嘟”,美妙的拨号音响了起来。妻子看到那些精美的网页以后,抱怨也少了,只要有闲暇,我们便一起在网上遨游,看新闻,了解家教知识,看有趣的FLASH动画片,听音乐。有时,女儿也过来凑趣,金山画图和小不点教育系列是她的最爱。一些懂电脑的朋友经常到家里来。这样,我才慢慢地学会了下载文章、图片、程序,自己还申请了电子邮箱,在中青在线、搜狐社区、西祠胡同注册了会员,有什么牢骚可以去粘个帖子,敲敲打打,几篇豆腐块样的文章还上了报纸。
  
  ●应用●
  
  我教的是政治课,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现实性。网络正好弥补了学校里报纸和杂志的匮乏,许多有用的信息都被下载下来,成了政治课堂的事例。除了电视以外,农村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课业和看电视因为时间问题老是打架,于是,课堂就成了他们接触世界的主要渠道。那些国内的、世界的、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国家的、社会的新闻、事件或者分析,只要和课本有联系,就会成为课堂上的内容。孩子们是特别敏感的,他们的眼睛由黯淡变得明亮起来,他们的嘴巴由沉默变得喧闹起来,他们的神态由僵硬变得活泼起来,以前死气沉沉的课堂因此而变得热闹起来。课堂上快乐的不仅有学生,还有我自己,网络改变了课堂,改变了学生,也改变了我自己。慢慢地,还是有了遗憾,许多下载的网页、图片,还有一些视频文件只能留在自己的计算机里,课堂上需要的一些东西没有办法直观地表现出来,想做个课件,又没有多媒体教室,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多半年的时间。这一年里,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倒是突飞猛进,正好印证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那句话。
  到了2003年,县上创建省级“教育强县”,要求每个中学都要有多媒体教室,校长咬牙切齿地挤出了7万元完成了这项任务并且接入了宽带网。最兴奋的是我,我告诉学生,咱们下次的时事政治课在多媒体教室上,让咱农村的孩子也来过一把现代化的瘾。上课前,孩子们早早地就来到了多媒体教室门口,排着整齐的队伍,脸上洋溢着笑容,仿佛在等待一个重要的节日。最干净的是脚上的鞋子,我提前讲了要求,一定要保证地面的干净,有的同学特地换上新鞋。那节课是从我国“神舟五号”的发射开始的,从十六大的召开到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的产生,从万众一心抗击SARS到女排夺冠,从世界反恐到伊拉克战争,无论是录像、照片,还是文字介绍,这些立体的、全方位的展示始终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有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不一会儿又爆发出雷鸣般的笑声。那时只有一个感觉,就是一个小时的时光太匆忙了。
  
  ●反思●
  
  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对网络近乎狂热,从没有留给学生思考和发问的机会,自己也把网络当成了拯救课堂的唯一稻草,把其它形式和资源弃如敝履。也许学生当时都沉浸于网络的迷幻中,重形式胜于内容。但是,网络确实是一把钥匙,他告诉我们,除了电视、报刊以外,还有第三种媒体,它打开了一扇门,开启了我们的心智,迎来了另一个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