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8期

教育,功夫更在学校外

作者:杨孟琪




  2003年底,我在长沙讲学,有幸聆听了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得主海克曼教授的演讲。他把教育分为三种:一种是我们挂在口边的教育,即学校教育;第二种是家庭教育;第三种是培训教育,即社会教育。他认为从人才培养目标来讲,未来教育不能仅仅给人知识,更重要的还是价值观、品性、态度、生活和学习方法与习惯的培养,这些深层次的要素都不是学校带来的,而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结果。这使我想到,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讲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教育,明确指出“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家庭则是社会的细胞,要形成“学习型社会”就应该从创建“学习型家庭”开始。最近,又从央视看到日本免费培训家长的消息,更是感慨良多。
  我教书46年,其中当农村高中校长16年,城市中学校长5年。在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在精英教育阶段的时候,每次中、高考分数下来,都有不少家长慨叹:“我家几辈都没有出过大学生,天生就不是读书的料。”
  这使我想起从恢复高考以来,我任职的学校每届都要送一二位季姓学生上北大、清华。据说季氏三代28人,除了在家务农的以外,只要是上了高中的都考上了大学,其中进入北大、清华的就有9人。是不是季家都是读书的料子,有读书的血统呢?
  1997年春节,我带着好奇心访问了季家。朴实的农家小院门口贴着有特色的春联:“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种好庄稼读好诗书”,横批是“耕读为本”。走进堂屋,右边的一间房门口又是一幅特色对联:“房小学习大,人勤文化高”。一进房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靠墙而立的两排书架。书架中除了教科书外,天文地理、农家科技、医药卫生、中外名著甚为丰富,俨然一个小图书室。老人告诉我,这是他们家的学习房,比卧室和饭厅都要大。这样看来,季家辈辈上大学靠的不是遗传基因,而是学习传统。
  奇怪的是,有消息称,2001年有一个省的人大常委会决定硕士、博士子女高考可以降分录取。这则消息还引发了一场争论,拥护者说这是“优生学”,反对者说这是“血统论”。
  其实这个决议比美国“人种论”者的观点还落后了101年。据美国理查德著《教育学》记载,1902年美国“人种论”者作过一个轰动一时的统计:美国哲学家爱德华,子孙八代有282人当了教授、医生、文学家;同时纽约有个酒鬼朱克,子孙八代有70人被判刑,其中7人被判死刑,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人种论”者据此趾高气扬,似乎天下确有“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事。
  然而当时教育家作出的统计却是:纽约儿童救济会50年间收容了28000名乞丐、流浪儿,出资送他们到有文化教养的家庭寄养,结果87%成了教授、医生、技工等有用人才。最雄辩的事实是,朱克的9代孙被送进一个“学习家庭”后,20岁时成为地方的模范青年。
  我们的现实情况却至今仍令人咋舌。前不久,某市一家报纸在五个社区的8813户作了调查:除了孩子的教科书外,一本书也没有、一份报刊也没订的家庭竟达6627户,占75.2%;有30本以内的书或订有一份报刊以上的有2103户,为23.9%,而且大多为消遣娱乐书刊;真正有较多学习书刊的只有83户,仅占0.9%。真遗憾啊!以“重教”著称于世的中国,大部分家庭却没有学习气息。
  但奇怪的是,一般家长对子女的学习却又抓得很紧,即使自己沉迷在麻将桌上,也会喋喋不休地要求子女用功学习。我认为这正是过度追求学历教育,过度追求正规教育,惟文凭而致的畸形发展。所谓“学习型家庭”,就是强调要在家庭中形成一种学习的环境、学习的氛围、学习的习惯、学习的传统!
  家庭教育既可能是激励孩子成长的强大动力,也可能成为阻碍孩子发展的动因。没有比中国父母更爱孩子的了,也没有比中国父母更不懂得爱孩子的了。培根早就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操在掌权者手里,不如说操在父母手里。”父母要懂得爱孩子,关键在于父母的素质,而父母的素质只有在“学习型家庭”中才能不断提高。
  陆游告诉儿子说:“汝果欲学诗,功夫更在诗外。”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必须确立“万物皆备于我”的大教育观,整合一切教育资源,教育的功能才能得到更全面深刻的彰显。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要办好教育,功夫更在学校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