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7期

香格里拉的由来

作者:佚名




  香格里拉(shangri-la)一词,早在一千多年以前藏文献资料中就有记载,汉语拼音字母音译转写作“xamgyinyilha”,意为“心中的日月”。英语发音源于康方言南路十语群体中甸的藏语方言。
  香格里拉一词的含义与中甸县古城藏语地名“尼旺宗”相一致。后来,“香格里拉”这一词汇被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介绍引用后成为一个特有地名。
  英国著名作家詹姆斯·希尔顿于1933年写成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书中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在这个似乎与世隔绝的地方,他们感觉自己正处在东方文化的神秘核心,时间已经失去了意义。在一个喇嘛寺院中,他们见到了当地的精神领袖———活佛,在活佛介绍及影响下,看到了世界向他们展开的令人惊奇和敬畏的一面:在峡谷中,居住着以藏民族为主的居民,人们活得逍遥自在,静静地享受阳光和雪山的赏赐,却对峡谷的黄金不屑一顾;喇嘛寺领导着整个山谷,形成香格里拉社会,尽管有儒教、道教、佛教等多种宗教信仰并存,但人们在处理各教派、各民族、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遵守着“适度”的美德———人的行为有过度、不及和适度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罪恶的,只有适度才是最完美的。
  从此,香格里拉成了一种永恒、和平、宁静的象征。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权威的《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特别称《失去的地平线》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好莱坞制片公司买下版权将《失去的地平线》搬上银幕,电影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很快唱遍全球。
  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失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
  1996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组织调研组,对“香格里拉”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研究,从七个方面进行论证,得出“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的结论,从此迪庆———香格里拉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