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6期

“寺”原本指官署

作者:陆敬严




  “寺”原是指古时中央的官府衙门。这一称呼起源很早,到了汉代,更有所谓“九寺”、“九卿”之说,高级行政长官“卿”,即在“寺”中处理公务,分别掌管着钱粮、刑狱、保卫、礼仪、珍宝等事务。东汉时,因为皇帝做了个与佛教有关的梦,虽对这件事的真实性难以分辨,但它却无疑使“寺”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大约在公元前五六世纪时,印度创立了佛教。随后,佛教从印度传到了周边的国家和地区,也影响到更远的地方,许多地方(包括中国)都闻知了有关佛教的信息。东汉时,中国内乱连年,社会动荡,百姓怨气冲天,当权者也希望借助佛教来平息民怨。据《魏书》等古籍记载:东汉明帝刘庄跟大臣说,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一个“金人”,“身长丈六”,“项有白光”,绕着殿宇飞行。他询问群臣,这是何意?一个大臣说,西方有神名佛,就和陛下梦中所见的一样。应当说,汉明帝的梦,正是反映了当时佛教的传播情况。于是,汉明帝就派出了高官十余人,到印度去求取真经。行至中途大月氏国时,恰好遇到两个到东土传经的印度僧人,于是东汉的使者就将这两个僧人迎到东汉国都洛阳。他们受到了高规格的接待,被安排在鸿胪寺中居住,他们的住处也就相当于“国宾馆”,有着官府衙门的性质。此后又为印度僧人修建住处叫作“白马寺”,譬喻住处形同官署,规格很高。再发展到后来,为僧人修建的所有住处都被称作寺了,不管是外国僧人的还是本国僧人的。
  在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有些官署仍称作“寺”,如专管刑狱的大理寺,一直沿用到清末才改为大理院,但“寺”作为官署影响并不大,人们也不注意这一情况,只知“寺”是指僧人的住处和烧香拜佛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