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5期

斯霞教学小故事

作者:文启煌




  我国优秀的小学特级教师斯霞的教学艺术和风格是令人仰慕的。斯霞在教改中的特点之一就是:善于捕捉儿童的思想,并不露痕迹地纳入教学重点。下面是她的几个教学小故事:
  斯霞老师十分重视对学生的语言进行严格的训练。开始要求说话声音响亮、语言完整、态度大方,进一步要求说得连贯、有条理等。一次,她教《画鸡蛋》一课,要求学生复述其中的一段课文:“四百年以前,有个意大利人叫达芬奇。他是个著名的画家。”斯老师不要求学生呆板地重复原文,而是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自己的语言把原文说得清清楚楚。
  有的说:“达芬奇是意大利人,他是四百多年以前的著名画家。”
  有的说:“四百多年以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
  有的说:“意大利有个著名画家叫达芬奇,他是四百多年以前的人。”
  还有的说:“著名画家达芬奇,是四百多年以前的意大利人。”
  学生能够变换顺序,用不同的话来表达同一意思,这说明:思维活动要用语言来表达,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
  斯霞教低年级《小公鸡和小鸭子》。她的教学目的是学生读后能概括大意并分段,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师生在课堂里进行了这样的对话。
  师:你们知道这课主要讲了什么?
  生: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
  生:先是小公鸡捉虫给小鸭子吃。后来小鸭子下河去捉鱼,小公鸡也要去。小公鸡不会游泳,喊救命,小鸭子把它救起来了。
  师:对!大意是这样。你们能不能说得再简单一些呢?
  生:小公鸡帮助小鸭子,小鸭子又帮助小公鸡。
  师:讲得好。这就概括些了。谁还能说得再简单扼要些?
  生:小公鸡和小鸭子互相帮助。
  师:好极了,是互相帮助。但是从哪里到哪里是小公鸡帮助小鸭子,从哪里到哪里是小鸭子帮助小公鸡?
  她让学生再读一下课文,段落就清清楚楚分出来了。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这是斯霞严守的识字教学原则。她在教学实践中运用这一原则捕捉儿童的思想,不露痕迹地把思维引向深入。
  有一次讲“笑嘻嘻”这个词,她对学生说:“你们看老师的脸上怎么样?”学生都说:“老师脸上笑嘻嘻的。”由于老师的表情,个个学生脸上自然地露出笑嘻嘻的样子。她又问:“除了笑嘻嘻,还有什么词来表示笑的呢?”有的说,笑咪咪;有的说,笑哈哈;有的说,笑呵呵。她问:“笑哈哈和笑呵呵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笑哈哈,张开嘴;笑呵呵,嘴张得不那么大。”她又问:“那么和笑嘻嘻又有什么不同呢?”学生说:“笑哈哈,笑呵呵都有声音,笑嘻嘻没有声音。”
  斯霞善于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理解较抽象的词语。她在教“祖国”这一词时,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祖国’吗?”有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南京。”儿童的稚气引起部分同学善意的微笑。斯老师反问:“是吗?”全班儿童都睁大眼睛,认真思索起来。有个学生说:“祖国就是国家。”斯老师又进一步引导:“美国、日本都是国家,能说它们也是我们的祖国吗?”这时,孩子们恍然大悟,纷纷举起小手,争着说:“祖国就是我们自己的国家。”“祖国”,这个十分抽象,不容易为六七岁儿童所理解的概念,就这样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步步引导,通过比较、分析,扬弃非本质的特征,深入浅出地让学生学懂、学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