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德国教育的中庸之道

作者:石 森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完美结合
  
  我在圣布拉辛高级中学听了四节课,其中两节是物理课。就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而言,赫尔巴特传统教育思想———班级授课制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还是很明显地反映在他们的课堂教学上。看似非常传统,然而45分钟的课,教师的讲授却始终围绕着现代教育倡导的“问题法”的理念展开,让人欣赏到了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完美结合。
  下面实录一段九年级物理课“关于绝对温度”的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对话,从中可以了解德国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的概貌。
  在复习了摄氏温度的确定方法以后,教师引入了“绝对温度”的概念,并且在黑板上写下“-273℃”,解释说这就是“绝对温度”。
  
  [对话一]
  教师Dr.Ernst:大家有问题吗?
  学生A:我怀疑天下有“-273℃”这么低的温度吗?
  学生B:老师你怎么知道“-273℃”就是最低的?也许存在比“-273℃”还要低的“-274℃”呢?
  学生C:温度“-273℃”是最低点,那么温度的最高点是多少度?
  学生D: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能把温度降至“-273℃”?
  教师Dr.Ernst在学生们的问题面前,从科学、历史、实验等多角度从容地一一作了解答。接着,他对绝对温度继续进行讲解,在讲课过程中,又不断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
  
  [对话二]
  教师Dr.Ernst:空气在绝对温度下是什么状态?
  学生E:是水蒸气。
  学生F:空气一点点降温会变成水吗?
  学生G:空气变成液体重量是不是会减少?
  学生H:空气变成液体怎么保存?
  教师Dr.Ernst根据学生的问题继续解答,直至学生不再提出新的问题后,他才开始讲新的内容。在教师讲完温度的华氏表达方法后,学生又开始向老师提问。
  
  [对话三]
  学生I:除了老师讲的摄氏和华氏表达温度的方式外,是否还有其他的表达方式?
  学生J:有了摄氏表达法,为什么还要用华氏来表达?
  教师Dr.Ernst仍然按照他的教学方法解答学生的提问,同时他还用图示法讲解了摄氏表达法和华氏表达法的区别和联系。整节课就在师生的“问题法”教学中结束。
  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德国教育追求的是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思想的结合。
  总而言之,德国教育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恰到好处,而代表德国形象的建筑也表达着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信息。一句话,现代的德国人生活在传统的环境中,这也是我这次访德的一大体会。
  
  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互补并重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的是知识和能力的统一。在圣布拉辛高级中学的日子里,德国教育在增加学生知识和培养学生能力相统一这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面列举的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是一个例子,课堂教学中学科渗透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听学生的英语课时,明显地发现他们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学习词汇和语法等知识点外,还结合德国和欧洲的地理、历史和宗教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的教学,我想这就是目前上海推崇的双语教学。在中文课上,他们的教师采取了结合中国旅游文化、饮食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渗透教学。看来德国的基础教育在学科渗透方面作了很好的探索。
  在教学方法上,德国的教育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能力和实践。在德国几大城市游览时,我不止一次看到学校的教师把学生们带出学校,走到社会大课堂上去学习。据圣布拉辛高级中学的教师介绍,在法国的世界艺术殿堂———卢浮宫,好几处地方,教师曾带领着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当然,教师上的不是美术欣赏或临摹课,而是历史、宗教等综合分析的科目。圣布拉辛高级中学的中文教师,就让学生自己按照教学要求,亲手参与做中国菜,同时,还要组织学生到中国学习、考察和旅游。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在所学的语言环境中实践、体验和感悟。圣布拉辛高级中学还有自己的植物园,在上生物课时,学生可以到那里直接与各种植物接触,增强感性认识。总之,广阔的社会就是德国学生的学习课堂。
  德国的教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能力、爱好和选择,开展全校性的走班教育。学生和教师都没有自己固定的教室和办公室,完全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进行走班式学习。有些课程,如体育、音乐、美术等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在规定的时间里自费请老师教学(当然学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琴房、画室、体育健身房等基本场所),直到完成学业拿到学分为止。不然将在升入大学的时候受到限制,进不了优秀的大学学习。
  德国教育对学生的评价机制和中国不一样。他们的评价标准以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为基础,以知识点的把握程度为分数的计算准则。他们采用6分测评制:1分是优秀,2分~3分为良好,4分~5分为及格,6分就算不及格(如果国家规定某学科60个知识点,学生掌握53个~60个知识点就得1分,43个~52个得2分,34个~42个得3分……15个以下就算不及格)。教师也有权在国家教育部的课程标准基础上调整记分方法。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的测试没有难题、偏题和怪题,也没有竞赛题和多步逻辑的综合题,加上他们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这就使学生有了一个宽松、有选择的学习氛围。德国虽然没有像中国存在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但是,他们的高中生一旦进入大学就读,就必须按照教学大纲学完大学的科目,达到学分的要求才能够拿到毕业证书。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只有一次性补考,补考再不及格,就无法取得该校的毕业证书,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宽进严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