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钱

作者:袁卫星




  走访卢志文的时候,他从外地讲学刚回来。访谈从最近日本《读卖新闻》采访他的事情说起。中国是“穷国办大教育”,资源不足与需求旺盛的矛盾日益突出。人们总是习惯于把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归咎于政府教育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卢志文却用自己的实践与思考直言“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钱”。此论一出,全国诸多媒体争相转载。日本《读卖新闻》记者也亲抵宝应专程采访他对中国教育的独特见解。卢志文成了备受关注和引发争议的教育人物。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真的认为中国教育不缺钱吗?
  卢志文(以下简称卢):中国教育当然缺钱,而且严重缺钱。优质教育资源匮乏、教育经费短缺是引发中国许多教育问题的根源。但是,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中国教育的问题决不是仅靠政府增加经费投入就可以解决的。当年人们认为国有企业缺乏竞争力的根源也是“投入不足”,事实证明,不改革体制,“输血式”的资金投入再多也如泥牛入海。制度的“黑洞”,用资金是填不满的。因此,我说“中国教育最缺的不是钱”。
  记:那中国教育最缺的是什么呢?
  卢:是服务。其背后是缺“体制”、缺“观念”。走向“市场化”的中国经济越走越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教育却“计划性”越来越强,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教育改革不在体制上下功夫不行。
  将学校和企业进行类比也许不太妥当,但在一些“病症”上,公办学校与国企却有着惊人的相似:“大锅饭”的分配体制,僵化的人事管理,淡薄的服务意识,过多的行政干预,臃肿的管理机构,低下的办事效率,惊人的浪费现象等等。表面上看,这些都是管理的问题。实际上不是。这是体制问题,是“产权虚化”引发的。
  记:什么是“产权虚化”?为什么“产权虚化”会导致这些问题?
  卢:叔本华说过,一件物品的主人越多,它得到的关心越少。全民所有,实际上等于大家都没有。我给你举一个例子:买菜是家庭主妇们最常见的工作。我们没有见过“家庭主妇买菜培训班”,也没人制订“家庭主妇买菜条例”,更没有设“家庭主妇买菜纪律检查委员会”,可是家庭主妇总是努力用最少的钱买尽可能好的菜。因为机制在起作用:她用的是自己的钱,所以要讲节约;她给自己办事,所以要讲效果。这是效率最高的花钱办事模式。世界上花钱办事效率最低的方式却是“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既不讲节约,又不讲效果。
  更新观念、转变体制,不仅能“节流”———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而且能“开源”———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教育,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我认为,这是解决中国教育“缺钱”的根本途径。也只有这样,政府增加的教育投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记:你讲得很形象。你认为在实践中,教育体制的改革应该从哪里入手?
  卢:中国最初的改革是自上而下推动的。实际上,今天改革的进程很大程度取决于基层的创造。从学校转制入手,让学校成为真正的法人,使学校改革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发动机,自下而上地完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应该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最有力的抓手。
  教育体制创新的活力在基层。我主张“少说多做,先干起来”,在探索中寻找可行的办法。它不一定是完美的,但一定是实践家在实践中创造的,是在各种利益的博弈中磨合出来的。
  记:改革真的需要“实干”。你和你的董事长为什么选择公办名校“下手”?
  卢:这要分析一下公办名校的现状。公办名校是政府长期政策倾斜精心培育的“窗口”,它们在教育市场占据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地位,很容易通过正规或非正规渠道获得巨额收费。一方面,这些巨额收费缺少监管,浪费惊人,资源利用效率低;另一方面,上级行政干预过多,校长“戴着镣铐跳舞”,学校没有活力。公办名校本身已经具备了面向市场独立生存的客观条件,“靓女先嫁”,政府不仅可以吸引投资、放大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省下大笔人头费、事业费,用于薄弱学校改造,整体提升教育质量。优势学校解开“镣铐”,放手发展;薄弱学校得以输血,贫民得益。先富裕起来的人多付点钱享受更好的优质教育。“劫”富济贫,和谐发展,各得其所。
  打破垄断,培育市场,引入竞争,多元办学,应该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途径。将那些教育成本实际上已经主要由家长负担的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那些择校生已经占很大比例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那些产权不清的“假民办”学校,进行规范化转制,这既不会增加群众负担,又能激发管理活力,还可以减轻财政负担,何乐而不为?
  记:你主张教育民营,不担心增加群众负担和加剧教育不平衡吗?
  卢:凡市场化程度越高的领域,所提供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越是价廉物美、丰富多采,越是能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很多人都把今天的教育乱收费、择校风归咎于“教育产业化”,其实,这些问题恰恰是“产业化不够”导致的。
  计划经济模式下,教育由国家独包独揽,投资渠道单一,导致“该抓的抓不好”———如义务教育经费不足;“该放的放不了”———如非义务教育缺少活力。推进学校民营化,集中财力保义务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
  记:您心中的目标是什么?
  卢:办真正优质的民办教育,让民办教育在中国从边缘走向中心。
  记:您个人的目标呢?有没有想到自身的发展?
  卢:校长的发展是和学校的发展连在一起的。做一个理想的教师,做一个理想的教育管理者,一直是我的愿望。我知道,这条路很长,但我会一步一步朝这个方向努力的。我现在琢磨最多的问题是:怎样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功?怎样最大限度地拓宽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空间?翔宇的探索怎样汇入中国教育改革的春潮。我想,当我心中的教育问题能找到理想的答案的时候,我就可以好好地去理一理我喜爱的书法、篆刻和灯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