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期

我的网络成长史

作者:贺 杰




  常常有朋友对我说,贺杰,很羡慕你!年轻,有一点成绩,有一份好的工作,有一群爱你、疼你的兄长、朋友。我哥晓骏也常常对我说,贺杰,这些都是缘分———网络带来的缘分!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从湖北,到广东,到江苏,网络改变了我,也改变了我的生活,可以这样说,没有网络,就没有我现在的成绩!没有网络,我就不可能认识这些兄长、朋友。
  回忆自己的网络生涯,其实我接触网络是很早的。记得有一次和几位兄长开玩笑:“这里我最大!”兄长愕然!“当然是指网龄!”开始接触网络是1996年,还是拨号上网,速度慢,看看新闻,聊聊天。接着到IS?鄄DN,认识了QQ,认识了社区,那个时候常常在网吧里流连忘返。自己也觉得奇怪,90年代初我们开始交笔友,90年代末我们开始交网友,天南海北的朋友聚到一起也就成了虚拟的朋友,大家戴着一副面具,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我是谁,知道的就是一个代号而已,比如我就是“流浪的狗”。每天在网上,花费也是巨大的,很多时候很想“戒网”,但总是禁不住想要交流的欲望,把平时想说但不敢说的,把平时敢想但不敢实现的在网上发泄。这样的经历直到我去了广东。工作忙,平时也难得有时间上网,偶尔上上也是查查资料,看看网上有没有现成的教案,看看有没有什么好的论文,毕竟教案是要写的,每个学期论文是要交的。可就是在这样寻寻觅觅中我迎来了生命中的第一个转折:K12。
  2000年5月,为了寻找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我搜索关键词“教育教学”,第一条就是K12教育教学论坛。打开,翻来找去就是没有找到论文。但是我却发现,在这里的都是一群很有思想的人,他们敢想,敢做。而最让我兴奋的是:在这里发言你不用去顾忌有人知道你,你可以勇敢地表现你的想法。兴奋的我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发出了自己的第一帖:我看双语教育。帖子贴出后,我也慢慢变得关心论坛,但更大程度上是关心自己的文章,看看有多少人回复。没想到,短短一个晚上回复就达到了二十多帖,回帖的有“伤心小箭”、“红霞”、“年先生”、“另一说”等等朋友。就这样你一帖,我一帖,我们都成了“小人”(动手不动口)!以至于今年在苏州碰到红霞大姐的时候,她还在念叨贺杰在K12掀起了一个高潮,一个双语讨论的高潮。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一发而不可收。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当时的感受就是“爽”。在不断的反思、创作中,我的教学不断地成熟,把自己对于双语教学的理解发到网上和朋友们讨论,把自己游戏教学的设计理念发到网上和朋友们学习,正是在不断的交锋中,我认识了一群人,一群朋友,一群可敬可爱的兄长,我的成长离不开他们的支持,是他们奠定了我发展的基石。
  苏州人。自己是英语教师,刚刚踏入K12,除了教育教学论坛,去得最多的就是英语论坛。而当时的斑竹就是苏州人和John。说句大实话,当时我真的不知道斑竹是如何评定的,但是我认定他们肯定是非常了不起的人。刚开始就我写的关于游戏教学的论文和苏州人、John有几次交流,获得他们的肯定后我欣喜若狂。而就是在这个时候,我给一位中学生朋友的回复让我和苏州人真正走到了一起。我回复后,苏州人在后面的回复是:写得好,颇有大家风度。这句话到现在每次和苏州人见面的时候我都要提起,也正是他的这句话激起了我创作、研究的勇气。从此每每写了一篇文章就给他发个短信:请你去看看!而他总是认真地回复,最后还不忘加个精华(不过我到现在还不知道是他给我的文章加的精华,还是他给自己的回复加的,呵呵)。就这样你来我往,从网络相识到走向现实(2002年5月12日在广东一个贵族学校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然后到他手下工作。从网络上的交锋到现实中的教研,他总是给我无微不至的指点。照顾,细小到生活中的细节!他常常对我说:“贺杰,我没有弟弟,我一直是把你当自己弟弟看待的!”
  Being。和Being的相识也很有趣。他自己本身是80年代南京大学的高才生,当时在K12年先生常常就双语教育发一些英文方面的文章,他居然用金山译霸翻译了送上来。我开玩笑:“你这也叫翻译?”每次上线,总能看到他忽闪忽闪的大眼睛,设计得非常漂亮。以后到上海,到他们家,我发现他叫Being,儿子叫小Be?鄄ing,儿子有一双大眼睛,而儿子的名字就是他的网站的名字。再后来,我发现他们一家有两个网站,一个是他的,一个他夫人的;而和他真正的接触是因为我要在他的网站有个论坛。在论坛呆的时间长了,或多或少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精品”,就有朋友给我发来消息:贺老师,找你的文章真难找咧!我想到了Being。发去短消息:老大,你那一亩二分地怪荒的,给点我种种!晚上就有了消息:已经帮你设置好,你去看看!如此简单,没有太多的言语,没有太多的客套,一切都在不言中。论坛设置好后他们一家常常上去看,给了我很多的指点。当我浮躁的时候他就告诉我,当我迷茫的时候他总是提醒我。以前我常常喊他“柳老师”,他不习惯:“你还是叫我大哥吧!”
  李镇西。这个人用的是真名。最开始上论坛,因为我看过他的《风中芦苇在思索》,给他发去短消息:李老师,我想向您请教,您有电话吗?到现在我都莫名其妙,我要人家电话干什么?没有想到他发来短消息:我们共同学习,我的电话是……电话我当然没有打,但是一来二往,慢慢地熟悉起来。用他的话说:“你是一个有理想、有冲劲、幽默的青年教师。”看来我还是比较有发展前途的。我知道他是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可是在他面前我没有一点胆怯。但是我带着尊敬仔细阅读了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著作,以至于我以后到了教育在线看到他没有穿衣服的头像我就想笑:这家伙,长不大!但是,回头又想:如果“长大了”,可能我们就不会认识了!现在他是教育在线的“总头目”,我在他的地盘帮他打理一块地皮。
  写到这里,我突然搁下笔,这样写下去要写的人人多了,还有好多好多的人:红霞、深情小刀、伤心小箭、年先生、王军、红袖、绵羊、木兰、和风、滇南布衣、平和等等。认识不认识的朋友,当我高兴的时候,是他们和我分享,当我失意的时候,是他们给我安慰。从K12到惟存教育到教育在线。在全国的各大论坛都留下了我行走的脚步。在网上交锋,你可以不用顾忌他是谁,他也不知道你是谁!在网上,你可以和玫瑰对话,可你知道她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的副校长吗?就算你知道,但是她知道你是谁吗?你可以和三星堆交锋,但是,你知道他就是《爱心与教育》的作者、教育在线的总舵主吗?每天早上,当你踏入教育在线,总有一个早到的“晨练者”,你可知道他是全国政协常委、副市长、博士生导师?当然了,网络更多的是像你、像我一样的普通老师。我们在一起有了更多的话题。在这里,我们可以把平时不敢说的表达出来;我们也可以把平时认为丢面子的问题拿出来,在一个真正平等的空间里大家一起讨论、争鸣。写好一篇文章,不必用上文绉绉的字眼“请您斧正”。不用你说,网友们会帮你改好,有时甚至不客气地把你批得“体无完肤”;有了一个闪光点,不用你张扬,你也不用怕有人嫉妒,朋友们已经帮你完善。
  反思自己这些年走过的路,实在得益于网络的帮助。认识的、不认识的人从不同的地方走到网络,然后从网络走向现实,再走向网络。不管他是谁,总是在我成长的道路上留下太多太多的回忆,贺杰只能祝福他们: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