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3期

课改的故事

作者:马玉荣




  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一年了,作为在课程改革一线的教师,虽说是辛苦的,却也有许多值得回忆的事,一年来的一幕幕还历历在眼前。
  
  ●“有权抗议!”●
  
  一天在语文课上,为了激发学生读背课文的兴趣,我准备跟孩子们比赛背书。“小朋友们,谁愿意跟老师比赛,看谁在同一时间先练会背诵?”“我愿意!我愿意!……”学生们呼声高涨个个争先恐后,并饶有兴趣地连背起来。可就在这时,张学珉小朋友站起来说“我抗议!您是老师,年龄也比我们大,肯定比我们先会背。”一语惊起众人心,这条导火索引发了班中更多学生的抗议声:“对,这不公平!”“不公平!”“我们也抗议!”……几个调皮蛋竟敲起了桌子,举起了抗议的手臂。这时,班长李夕彤站了起来喊道:“老师让我们比,我们就比。难道老师的话你们也不听了吗?”这一言使噪杂的课堂瞬间平静下来,孩子们不再吭声,但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不服气。看着他们那副可爱的样子,我微笑着说:“不,孩子们,你们说得好!你们有权抗议!”“哦!……”孩子们欢呼起来。接着,我让这些讲求民主的小家伙说说怎样做公平。教室里又热闹开来,讨论声、争议声融成一片……
  “有权抗议!”看似一句简单的话语,但仔细想想,这不正是孩子们主体意识的体现吗?不正是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的体现吗?《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可能一味,也不情愿一味地服从老师的命令。细细想来,孩子们有权抗议的事情太多了:学习不喜欢的课文可以抗议;课堂上布置定性作业可以抗议;上课拖堂可以抗议;课外作业不合自己的口味可以抗议……
  让孩子们抗议吧!让他们真正做学习的主人。
  
  ●“让惩罚充满爱”●
  
  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的局限和制约,在学习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言语差错或行为过失。鉴于他们自我约束能力相对较弱,我认为实施适度的惩罚是必要的。但不当的惩罚对孩子会造成负面影响,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甚至可能会毁掉孩子的未来。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所以在惩罚孩子时,我进行了改革,注意将惩罚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结合起来,让惩罚也笼罩着一种诗意的美丽,闪烁着人文主义的光辉。我把这种惩罚称之为“爱的惩罚”。
  学生张帅、权子阳就是接受我“爱的惩罚”的第一对幸运者。至今我的抽屉里还收藏着他们表兄弟俩的杰作:一幅“青蛙生长过程”图,一幅“青蛙捉害虫”图。
  那是一个轻风送爽、稻秧沐水、蛙声连连的清晨,我刚从会议室点名出来,迎面就碰上气喘吁吁地跑来告状的学生。“老师,张帅、权子阳在河边捉青蛙。”“沾得一身都是泥。”“衣服都湿了。”他们七嘴八舌地向我报告着表兄弟俩闯祸的情景。我听了又气又急,气这哥俩又成了“被告”,他们万一掉进河里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我扬手让大家安静,叫他们带我去瞧瞧。
  我们以极快的速度来到校外,老远就看见哥俩一身凌乱正在小河边欢闹嬉戏。“张帅!权子阳!”同学们喊了起来。可他们就像没听见一样,看来他们已沉醉在捉青蛙的快乐中。只听权子阳喊道:“快!快!在那儿,在那儿。”“我来捉,看我的。”张帅边说边猫着腰,张开双臂,蹑手蹑脚地向前走了几步又停下来,身子向地上一扑,双手一捂,动作还真敏捷。“捉到了!捉到了!”哥俩发出胜利的欢叫。“张帅!权子阳!”同学们又叫开了。这时哥俩转过身来,看见我,立刻嬉戏中那兴奋的姿势、神情“定格”了,张帅神色更显得焦灼不安,手中的青蛙不知往哪放才好。我感到自己己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便调整心态,镇定自若地向他们挥挥手点点头,示意他们回教室。
  回到教室,他俩自觉地站到了讲台前,低着头,等待我严厉的批评。同学们也都不做声,端端正正地坐着,等待一台好戏上演。可出乎他们的意料,我一改往日急风暴雨、带刺伤人的“严教”,微笑着对他们说:“捉青蛙很快乐是吗?”哥俩没敢吭声。“为了这快乐,你们要付出代价。我要好好地罚你们”。听我这么一说,哥俩显得更紧张了。其他学生不知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瞪大了眼睛。“拿着青蛙,向大家介绍介绍它的样子,再说说你们是怎样捉住它的。”见我这般“宽容大度”,哥俩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竟你一言我一语,兴致勃勃地争着绘声绘色地介绍起来。位子上的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来些精彩的补充。哥俩讲完了,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仿佛忘却了他俩是“被告”。这时,我开口了:“张帅、权子阳给大家做了生动的讲解,我感谢他们。但青蛙是益虫不能捉,况且还到小河边去捉,多危险!我还要加倍惩罚他们。”“啊?”学生们个个脸上打着问号。“罚他们俩把青蛙放回小河,并向青蛙道歉,放学后还要收集有关青蛙生长过程以及青蛙捉害虫的资料,并画下来,明天介绍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也可以参与这项‘惩罚’。”“噢!……”孩子们高兴极了。放学后他们的活动以及第二天的“青蛙交流会”我不必再说,相信你一定能猜出来。
  类似这样的“爱的惩罚”,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还出现了不少,如蒋金南上课喝饮料,我让他喝完,再讲讲喝饮料时的感觉以及在课堂上喝饮料的害处;张聪没完成作业,我让他谈谈被老师发现前后的心理变化……
  孩子是独立的活生生的人,不是被物化的对象。在他们出错之后,大都对错误有一定的认识,只是没有立刻改正的条件。作为教师,我们要和他们平等交流,倾心交谈,用充满“爱的惩罚”正面引导他们,适时点醒他们。如果一个眼神一个机智就使之改正的话,又何必板起面孔教训呢?
  课程改革的日子真是一本书,一本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书,多少精彩的章节,多少深刻的寓意,只有在那特定的时空才能读到,才能读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