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3期
“教育在线”:撑起教师心灵的天空
作者:王 军 戴 荭
一座永动的天堂。
悲伤和彷徨在这里止步,
生命里充满温柔的歌唱。
你与我未曾谋面,
心与心早已燃亮。
这里没有拥挤的谎言,
每个笑容都真诚坦荡。
让猜忌成为永远的逃兵,
让理想变得不再感伤,
让阳光成为最新的请柬,
幸福从此熙熙攘攘。
———苏静《教育在线:永动的天堂》
毋庸讳言,在国内多如牛毛的网站中,“教育在线”网站目前还算不上大鳄。然而,“教育在线”的发展却是惊人的:2002年6月16日,“教育在线”网站正式成立,没做任何广告,只通过熟悉教师之间的口耳相传,短短一个月,网站论坛的发帖量就达到20000份,注册会员近千人。有关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网站的访问量直线上升,不断攀高刷新,一年的发帖数达577798份,注册会员25000人,总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相关统计显示,网站日均访问数为1534人次,最高峰值6309。当然,失去比较的数字意义是有限的。“教育在线”的自豪在于以网络为载体迅速汇聚了一大批来自天山之麓、南海之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甚至大洋彼岸的教育志士。他们有来自教育一线的普通中小学教师,有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有来自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文学界的作家,还有各种媒体的编辑、记者及国外关心国内教育的有识之士。目前,国内20多家知名媒体及10多家出版社已成为网站长期合作的伙伴。
以鲜明的个性吸引人,以纯正的教育品位团结人,以良好的网络环境留住人,“教育在线”迅速成长为国内知名的教育社区之一。国家教育部师范司副司长袁振国教授说:“‘教育在线’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凝聚如此庞大的群体,造就这么多精英人才,它为新时期教师的专业发展找到了一个非常理想的平台。”
网络:教师专业成长的崭新平台
教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有赖于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提高。为此,教育部上个世纪末就制定了包含“跨世纪园丁工程”在内的《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新一轮课程改革启动后,各地教育主管部门把教师的专业成长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掀起一轮又一轮学习理论的高潮;各类学校通过请专家作报告、让教师脱产进修、开展校本培训和练兵竞赛等活动,不断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然而大规模的教育培训成本高、进程慢、效果微,更重要的是自上而下的培训难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尤其是一线教师强烈提升自己的主体意识和职业使命感。美国著名作家弗格森说:“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内开启的改变之门,不论动之以情或晓之以理,我们都不能替别人打开这扇门。”怎样让广大基层教师们由“要我发展”转为“我要发展”?现代网络技术跨时空的特点和迅猛发展的势头,让师资培训找到了新的载体。
朱永新,这位写过畅销专著《我的教育理想》、集教授学者和政府官员等诸种身份于一身、在网上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朱老师”的市长,对网络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反感到尝试、最终迷恋的过程。他发现,作为工具和媒介的网络,本身其实没有任何价值取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交流工具和信息源,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便捷性和优越性,它引发一系列的信息爆炸、知识爆炸、观念爆炸,极大地消解了时间、地域带给我们的局限,为教育的全面开发带来无限的可能性。发现了这一点,朱永新教授高兴万分,以自己的稿酬和科研经费为基础,依托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自己创办了“教育在线”网站。他说:“我期盼‘教育在线’能凝聚当代中国的教育才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一份绵薄之力。”
团结在理想的旗帜下,为理想而奋斗,是“教育在线”网站的核心理念,也是网站最响亮的口号。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人都有交流和表现的欲望,然而严格的等级秩序和少得可怜的舞台,让许多人过早地患上了“精神失语症”。“我理想的网络是平等的空间,没有话语的霸权,没有繁琐的俗套,只有真情的流露与思想的碰撞;我理想的网络是学术的净土,严肃但不失幽默,通俗但绝不恶俗,需要道德与法制的约束;我理想的网络是温馨的家园,人人是这个家庭里愉快的成员,不断为别人服务并且永远乐此不疲;我理想的网络是互动的媒体,守一寓草舍,做天下文章。”朱永新教授将网站定位于一个带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化社区”,许多曾被《我的教育理想》激亮双眸的基层教师,迅速汇聚到“教育在线”旗下。
作为一个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的特色
一是纯正的学术氛围。来“教育在线”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一个讨论问题的地方。大到“宏观教育思考”“新教育实验”“科研与争鸣”,小到“语文沙龙”“学校管理论坛”“教师教育随笔”,每一个论坛都是专门的话题和相对固定的中坚网友。“教育在线”的学术不是架空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概念和高深文章,“教育在线”人认为,那些对教育决策、对教育实践发生了影响的行为,才是教育科研;中小学教师搞教育科研,应该从记录自己观察到的教育现象、感受和思考开始。朱永新教授把教师亲身从教学实践中获得的体会比做珍珠,他说:“把这些珍珠串起来,就是一条非常美丽的项链”。登陆“教育在线”,随处可以看到独抒己见的“无名小卒”的帖子,这些帖子或长文或短制、或严肃或活泼,但一律见情见性、言之有物,即使是讨论某篇文章的主人公、新学期如何给学生排座位一类话题,也能擦出“教育在线”人智慧的火花。
二是强烈的争鸣氛围。净化网络文化,凝聚教育才俊,创建学习化社区,提升教育品质,少不了基于优良人文品质之上的切磋和争鸣。“教育在线”贯彻“专家引领、网络互助、自我反思”的理念,允许批判提倡建设,强调锐气反对霸气,始终充满“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精神。在这里没有绝对的权威,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在这里相信“沿着消极的方向探索,能得出积极的内内”。当然,个性的争吵是少不了的,“李镇西之家”口水战可谓硝烟弥漫,但任何极端个性的观点出笼,都能得到宽容的理解和会心的微笑。
三是温暖的家园情结。网络是虚拟的,但网上的相知和相惜倍加令人怀念。有人说,网络比办公室更容易催生恋情。“教育在线”之恋更多的是广大教师对学术平台、教育“剑池”、生活家园的向往……这里有一股特殊的凝聚力,常常使一些网友来了就舍不得走开,出差几天不能上网就有一种魂牵梦绕的感觉。
“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和“朱氏定律”
2002年6月22日,“教育在线”开通第七天,朱永新教授在网上发出个帖子《“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开业启事》,帖子说:本公司为激励客户成功,决定开办朱永新成功保险;参保对象不限,但尤其欢迎教育界人士;保期十年;投保者必须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十年后持3650篇千字文来本公司。如投保者十年内未能跻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所谓“启事”当然是一个玩笑,朱水新老师藉此传达了自己对成功的理解和对教师的期望。2002年10月12日,一名来自苏北偏僻水乡小镇叫张向阳的老师,看到朱永新的启事后,以做一个有理想的教师为追求,在网吧里写了他的第一篇教育日记《在理想的家园中实践我们的教育理想:放弃霸权》。八个月过去了,到了2003年6月,这位农村小学教师竟然在二百多个夜晚写出了近三十万字的教育日记,五十余篇在十余家省级以上教育报刊发表。像张向阳这样的成功者在“教育在线”不是个别。
马克思说:“人不是一件东西,他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在生命的每一时刻,他都正在成为,却又永远尚未成为他能够成为的那个人。”朱永新老师深谙人需要不断唤起内在激情的道理,推出“说你行,你就行”、“态度决定一切”、“读书改变人生”、“体罚近乎无能”、“特色创造卓越”、“理想铸就辉煌”等系列专帖……大家把这些格言式的标题叫做“朱氏定律”。“朱氏定律”一共有九条,衍生出无数的相关主题帖,它们丰富和完善了“朱永新成功保险公司”的内涵,日渐成为普通老师们的精神支撑。当然,所谓“定律”云者,其实只是朱永新基于自身教育实践的一种体验和感悟,但登临“教育在线”的老师们从中看到了信任和期待,感受到寻常教育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和使命,找到了发展的支点和突破口。无数普通一线教育工作者躬行“新教育实验”的个人随笔专栏一个接一个地出笼,成为一道夺目的风景线,如淄博市临淄区教研室于春祥老师的《春祥夜话》、吉林市小学语文教师张曼凌的《小曼讲故事》、安徽省黄山市笑春老师的《快乐启航———黄山一中高一(8)班成长故事辑》等……检拾自己的珍珠,编织美丽的项链,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讲述着教育的丰富和幸福;一行行真诚的文字,抒写着梦中的憧憬和传奇。令随笔老师自己也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发在“教育在线”上的一篇篇随笔,被许多专业媒体一抢而空,纷纷变成了印刷品。
从“教育在线周刊”到“教育在线文库”
教育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想的事业。没有理想的教育,不可能走得很远。“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后世开太平”,抱着古往今来的热血素志,朱永新教授执著理想教育的呼唤和重构,先后以《我的教育理想》和《新教育之梦》,掀起一轮又一轮的理想教育狂潮。
但是,教育仅有理想是不够的。教育不能淹没于尘俗的功利之中,但也不能高蹈于梦幻的云端之上。“教育在线”网站成立后,论坛佳作不断,精品如潮。面对众多来自教育一线的带体温的思考,朱永新先生感动了。他惊诧于平凡的基础教育卧虎藏龙,竟拥有如此众多的俊彦;更惋惜网友们许多心血之作动辄“沉”到网络的海底,资源流失实在可惜。于是,他向熟识的教育媒体宣传推荐“教育在线”上的优秀作品,许多编辑闻风而动,迅速来到“教育在线”抢占制高点,组织稿件。可论坛上的好东东实在太多了,朱水新教授始终有遗珠之憾。网络虽然代表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力,但在今日之中国,强势的仍然是面广量大、铺天盖地的纸质媒体。如何将网络的优势和平面媒体结合起来,既形成网站自己的特色,又能最大限度地为广大一线教师作品的发表创造机遇和空间?网站决定创设自己的平面媒体,以旗帜凝聚人心,以阵地巩固理想,以媒体壮大声势,以实绩推进实验。2002年10月,“教育在线”与《人民政协报》合作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教育在线周刊》应运而生,《教育在线周刊》倡导“专业理念、实践意识、百姓关怀”,得到网友们的热烈欢迎。网站乘风乘势,又接着与北京的《中国教育资讯报》、江苏的《新教育周刊》《成才导报》、江西的《教师博览》、哈尔滨的《教书育人》、广东的《师道》、四川的《教师之友》、福建的《明日教育论坛》等展开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合作与联动:报刊的编辑们来“教育在线”采稿、约稿,编者和作者之间的隔阂迅速被打破,报刊创意一个主题,组稿工作往往几天便大功告成;网站则采取与平面媒体整体策划、协办栏目、代编报刊、二维发布的方式等展开合作,一年时间,“教育在线”网站的作品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报刊杂志。
“教育在线”运作之初,曾成功策划过400本“新世纪教育文库”系列丛书的朱永新教授就考虑到“教育在线”应当拥有一套自己的文库,以将先进的理念广泛地传播,让网络文化的魅力得到最广泛的认同。但因条件尚未成熟,他按兵不动,只是悄悄地物色作者队伍。网站成立一周年之际,网站精心策划的四辑32本“教育在线文库”,一气呵成,整体推出。尽管这四辑书由不同的出版部门出版,但因其理念、结构、风格和装帧的高度统一,呈现出惊人的规模效应。书稿本身的质量,也令同行们惊叹。“教育在线文库”第一辑“教育话题系列”五本,第二辑“教育随笔系列”六本,目前都已经如期上市;付梓中的“教育报告系列”和“走近中学生系列”也将于近期一并推出。
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成长的坚实载体
“只要行动,就会有收获”。
了解“教育在线”的人都知道:“新教育实验论坛”是“教育在线”网站一个最惹人注目的地方。2002年9月,由朱永新教授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以“追寻理想,超越自我”为核心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教育在线”主持的新教育实验课题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学说、苏霍姆林斯基“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陶行知的创新教育和民主教育理论为支撑,以《新教育之梦》一书中集中体现的新教育理论为指导,着力于“校园”、“社区”的人文建设,在“全方位教育”、“全程教育”中实现“全人教育”。“新教育实验”的主要理念有: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让师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着力开展“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随笔),聆听窗外声音,熟练应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新教育实验”最初在古城苏州展开,迅速在江苏、山东、广东、浙江、福建、黑龙江、吉林、上海等省市十几所学校得到响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