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从随意到执著

作者:张菊荣




  
  一
  
  2002午8月,《中国教育资讯报》开设了一个新栏目“人物”,我居然有幸成为第一个被介绍的“人物”,被以大半个版面的篇幅“隆重推出”。其实我并没有为此沾沾自喜,因为我知道,这完全是因为我的一个网站“菊荣的家”,而不是因为我有什么教育业绩。
  在2000年以前,我们教师中能自己制作网站的恐怕还不多,而我的这个网站在1999年底的时候粉墨登场,而且在新千年我市教育系统第一次网站评比中荣获了一等奖的第一名。“菊荣的家”只是一个小小的网站,但那里有一个教师的情怀,有一个教师对于生活粗浅然而很真实的感悟。有一个阶段,我曾经将自己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投入在网页的制作上,也因此,我的网站引来许多关注。那时候,我发表过一系列关于网站的故事,如《网上安家记》《何人来访》《网上阅读》《我从网上走过》《一家人上网》《网上风光》等;那时候,我还在学校工作,我分管的是德育、教育科研与教育信息化,于是,我也将网络作为自己的一个研究和实践领域,我主持的课题《网络信息技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研究》被列为苏州市教育科研“十五”规划课题。而网络最让我留恋的是,它成为了我的一个巨大资料库,这个巨大的资料库给我力量,似乎很自然地,写作之前总要先上网游荡一番,先进行一番相关信息的搜集,慢慢地就会有灵感,慢慢地会有思想,于是开始写作。有网络的写作是心情舒展的,时不时地,我会打开google去搜寻资料,去唤起记忆,去寻求印证……久而久之,我的写作就有了这样的依赖。虽然我并不会在写每一篇文章的时候去搜索资料,但没有这么一个资料库在身边,我的思想居然难以展开。就这样,我上网,我写作;我写作,我上网。敲敲击击间,我很快在两年之内(2001年、2002年)出版了两本随笔集《随想漫录》《随意人生》———当然,这并不是教育文集,只是散文集。但在这里,有着我从容而踏实的生活,有着我作为一个教师、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人文体验,所以我仍然认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需要这样的经验。虽然在后来,也因为网络,我很快地就不再喜欢这样淡然的风格,但这两本小书在我的生命中毕竟是重要的。
  我曾经生活得很随意,我没有什么上进心,我没有什么热烈的追求,而且为这种田园式的生活寻找了许多的哲学理解,我的生活就像是散步,悠闲而自得。尽管我工作得也踏实,但完全是一种“小富即安”,眼前只有一片坐在井里看到的天。
  
  二
  
  2002年7月的某一天,又是网络,改变了我的人生态度,改变了我的生活哲学!
  那天,我无意识闯入了“教育在线”的“教育论坛”,第一次闯入“教育论坛”,看到朱永新老师的“成功保险公司启事”,看到朱老师与李镇西的亲切与幽默,第一次,我在“论坛”注册了———在这之前,堪称网络老手的我,居然还没有好好地上过论坛,甚至还固执地认为论坛是无聊的聊天。
  “教育在线”给我的感动是巨大的。我永远不会忘记我是怎样一步一步投身其中“不能自拔”的。当时,网友还不是很多,我几乎浏览了当时所有的帖子,长的短的,严肃的轻松的。我也每天都写,虽然那时候我还是以写生活随笔为主。当然,也写了许多关于教育思考的小文章。现在大家对于论坛的“捧风”,有些不满,我却始终认为,必要的捧还是需要的,特别是对于刚刚开始进步的教师,首先需要的是赏识,因为我就是在这种亲切的“捧”中进入一个新的发展轨道的———如果当时我没有得到这种“捧”出来的自信,也许我不会这么快就进入新的状态。朱老师连连地捧我,因为当时朱老师根本不认识我,于是发出了“苏州教育界真是藏龙卧虎”的感慨,我虽然不是“龙”“虎”,但一种被赏识的快乐油然而升;而当朱老师在我的一个帖子后跟“真是妙不可言!呵呵呵……”的时候,李镇西老师跟道:“菊荣这么快写出好文章,这不奇怪,天才么!倒是朱老师的笑有些另类,我们笑是‘哈哈哈哈’,他是‘呵呵呵呵”’。我当然不是什么天才,但自信却就这样高涨起来。———当然,“教育在线”也远不仅仅是给我鼓励,我也听到许多批评的声音,有些还非常尖锐,好多的意见对我的成长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李玉龙、李镇西、于春祥老师都给我提过很重要的意见,这些意见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做“宝贵的意见”……当然,这是后话。
  一个暑假就这样过去了,我沉浸在网上,我写啊写啊,开始还一直在写网上的故事,写对于论坛的看法,写读书小品,写啊写,后来就开始写我的教育随想,后来散发在报刊的小文章《中考高考》《简简单单教语文》《教师的一天》《孩子的灵气哪里去了》《气人的长官意志》《累人的考核评比》《沉重的规章制度》等等就写在这个时期,尽管都是小文章,但当时,我感觉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然而沉睡着的激情被唤醒了,我开始真正从心里关注教育,关于中国的教育缺什么,关于教育科研路在何方……当然,这样说网络确乎有些夸张,因为我的由随意走向不再随意,更重要的是受到了许许多多事与人的影响,特别是受到了朱永新老师人生态度的影响,在这个暑假里,我们相聚了三次:苏州迎枫饭店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昆山宾馆的座谈;我们一家人在朱老师家中的会面。而我与朱老师的相识,正是因为网络啊———如果没有网络,很难想像一个从来不会走进苏州市政府大门的教师怎么会与一位市府的领导接触呢?
  
  三
  
  我反思过去的“随意”与“从容”,越来越觉得我的随意是低层次的,我的从容中包含着惰性。“教育在线”上诸多才俊的才情与魅力给我种种冲动,在这里,网络形成一个“场”,一种强大的力量让人不得不激起探求教育真谛的激情,我发现我的“随意人生”有些将我的意志麻醉了。可我不能麻醉,我要以自己的毅力与懒散较劲。我每天都在写着,思考着生活与教育,终于有一天,2002年12月的一天,我下决心要让自己的每一天更精彩,我正式宣布开始了《我的教育日知录》的写作。———这样的写作是充满快乐的。每天的夜晚,坐到电脑前,我的思绪就会流淌,我几乎进入了一种无障碍的写作,我写我看到的学校,我写我看到的教育现状,我写我想到的教育理解,我写我激起的教育情感……这样的写作也是极其艰难的,厌倦、动摇、急躁、怀疑,一次次痛苦的意义追问,一次次艰难的抉择,于是,我常常到“教育在线”去求救,我收获了大量的意见与建议,也收获了友谊与勇气———没有网络,我很难想像自己还能坚持下去;但有了网络,我相信自己一定会坚持下去,我要用我的生命演绎一道漂亮的网络风景,我要说:随意也许是一种美丽,执着却是一片更灿烂的云彩!
  有一个阶段,我真的开始了灰心———我看不到自己的进步啊,教育科研,毕竟是一种寂寞的事业。于是,我在网上书写我的真实的感觉与苦恼,又一次探寻出路,于是,一句“坚持就是成长”又一次给我启迪———
  坚持就是成长啊!忽然有一天,我真的觉得我的眼前好像一亮,我看到了我以前所做的一切的价值,我发现自己也许真的站到了另一个平台上了———当然,这也许只是一种自我感觉,但当我发现自己开始在重新审视教育研究的范式的时候,我发现我已经在一些领域经历了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我看到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需要我用心去思索,需要我去行动,需要我用智慧去创造———就是这样的一种自我意识,我真正地从“随意”走向了“不再随意”,也许有一天,我会重新走向“随意”,然而那又将完全不同于几年前的“随意”。我很清楚,在这个过程中,有着许许多多领导的扶持、朋友的关心,但我也清楚网络平台正承载着我生命中最宝贵的主题。
  我从网络走来,网络,神奇地编织着我的梦想,并以一种海纳百川的姿态融化了我……
  (作者地址:江苏省吴江市教育局教科室 邮编:21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