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寻找

作者:万 玮




  
  一
  
  那天监考语文,百无聊赖之际,我研究起语文试卷来。先是看了一个现代文阅读,基本不会做,于是看后面的作文,大作文的题目是《寻找》,我当时心中就是一震。这个题目触动了我生命中的东西,我一直都没有意识到。学生们都在沉思,这不是一篇很好作的文章。我也跟着沉思起来。我想了很多,想到自己的寻找经历,想到人生,人生不就是一场寻找的过程吗?我们在不停地找东西,又在不停地掉东西,一边找,一边掉。
  
  二
  
  大学毕业选择做中学老师属于一个偶然,因为我并非师范院校毕业,找工作之前也从没有想过会去做老师。也许是天意使然吧,也许冥冥之中教师这份职业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记忆。大学生活给我留下的记忆不多,似乎五年的生活就是为了毕业寻找一份工作。而在此之前,我又在寻找什么呢?
  初为人师的日子里,我对上课竟有一种渴望。我渴望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似乎有许多的话要对学生讲。新的工作有一种新鲜感,我沉醉于与孩子们构筑的纯真的世界中。我生性内向,不太爱说话,喜欢安静寂寞的生活,可是在孩子们面前,我却能敞开心扉,侃侃而谈。那时的我,是在追求一种心灵的愉悦吗?
  那是段梦一样的生活,带着我最初的热情一起埋入记忆。痛苦是从接手班主任一年后开始的。那是所有年轻班主任都会经历的困惑:如何与学生相处,如何既友善地对待他们又能在必要时对他们进行有效的约束?没有经验的我有了错误的开头,当问题爆发出来的时候便注定有失败的结果。我开始逐渐丧失在学生中的威信,尽管我很努力,可是班级里的事情仍然层出不穷,我为此苦恼、痛苦以至于彻夜不眠。我苦苦寻找失败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办法,可是一直到被学校撤职,我都没有找到。
  
  三
  
  现在回想起来,那两年多的班主任经历对我来说是极宝贵的财富,在寻找治理班级的过程中我领悟了很多很多。送完一届毕业生再带一个新的起点班的时候,我就有一点驾轻就熟的感觉了。尽管工作依然辛苦,依然有许多的事情发生,但是我却能从容面对,处理得恰到好处。我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而又和他们不乏亲昵。教育中的困惑依旧存在,但是这次的困惑已不再是我一个人的困惑,而是许多人的困惑,是站在更高处产生的困惑。我很幸运,生活在一个社会的转型期,目睹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各种新思想不断产生,也亲身感受到它们对教育的巨大冲击。整个教育界都在思考,我也在思考中前行。
  现代的都市生活光怪陆离、丰富多姿,周围的伙伴在寻找消磨闲暇时间的地点和方式,而我在寻找什么呢?职业的新鲜感早已过去,最痛苦的时光也一去不复返,我不再满足于做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了,我想知道更多更深层次教育问题的答案。我订了很多教育类的报刊杂志,我成了图书馆的常客。大学时养成的读书习惯不但没有丧失,读书的愿望反而更为迫切。每一次逛街经过书店,我都忍不住要进去兜一圈,旧书还没来得及看完,新书已买回来。我苦恼的是,许多教育杂志上的文章我都不大看得懂,杂志的级别越高越是如此。更苦恼的是,尽管在工作中有了一定的经验,但是要想自己写一篇像样的教育类的文章却感觉很困难,不知道从哪里下笔,怎么写,写什么。
  
  四
  
  现在想起米,寻找已成为我生命中的元素,我几乎下意识地在寻找。找什么呢?找网。结识网络对我来说是迟早的事。在我所阅览的众多教育报刊杂志中,《教师博览》以其浅显易懂、高雅清新的风格很快吸引了我。也就是《教师博览》上一篇介绍国内中文教育类网站的文章使我发现了k12教育论坛以及江西教育期刊社的白鹿洞论坛。我开始经常光顾它们,从开始只是读帖到为了追求积分的上升而开始发言,到后来,我也开始尝试发一些短小的帖子,和网友们共同探讨一些问题。我成了不折不扣的网虫,只是我这个网虫既不喜欢聊天,也不爱好网络游戏,就是喜欢在论坛发言,每天都惦记着我的帖子有没有被别人回复,我的观点是不是被别人认同等等。无数个晚上,我就这样在电脑前度过。
  在读了大量的网友发言之后,我的头脑逐渐清晰起来。通过与网友的讨论,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更全面成熟了,我自己以前那些深刻的班主任工作的经验教训成了我最好的思想素材。发贴的人有很多都是刚做教师不久,我开始很自信地在他们求助的帖子后面跟帖发言,我像一个老手一样教他们处理一些问题的方法。在一次发言的时候,受到网友启发,我头脑中灵光一闪,为什么不把我这些方法通过故事的方式写下来?念头一旦产生,我便马上动笔,一开始动笔,就发现,原来写文章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不但写一篇文章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写很多文章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于是,便有了《我的故事》系列。
  
  五
  
  在我初当教师的时候著名特级教师毛蓓蕾曾送我一本她著的《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里面记载了一个个她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案例。这本书我看了很多遍,毛老师对学生浓浓的关爱深深地感染着我。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份对学生的爱,那是一种大爱,让我向往却到达不了的境界。在书中,毛老师处理问题的从容气质与成熟智慧同样吸引了我。平常,理科出身的我习惯性地会去寻找解决一件事情的最佳方案,处理完一件事情会下意识地想想有没有更好的做法。有时一个同学发生了转变,但是细究原因并不是老师有意识工作的结果,而是事出偶然,这让我想到既然能产生效果,教师能不能有意识地主动制造这些原因,即使这些原因有时候有了一些“术”的成分在里面。事实上,我也是这么做的,教育学生的过程变成了充满趣味地与学生斗智斗勇的过程,学生道高一尺,教师魔高一丈。这些感受在我具体工作的时候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当写作《我的故事》系列时,却很强烈地显现出来。
  这个系列文章一经在论坛贴出,就收到很热烈的反响。许多网友都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用赞赏的、崇敬的、好奇的、佩服的、感叹的回帖表示他们的支持。同时,也有个别网友提山了质疑,觉得我的有些做法欠妥当,对学生“用计”似乎太过分。我的心却很平和,我知道我这些想法也并不很成熟,将来某一天,当我回过头来看这些文章时,也可能会付之一笑的。《教师博览》的编辑慧眼识珠,特别钟爱这个系列,他们决定在杂志上进行连载,这个消息让我既兴奋又不安。
  
  六
  
  事情一开头便一发而不可收拾。《我的故事》是实战篇,我又有了写“理论篇”的冲动。联想到平时喜欢看的《三国演义》以及古代兵法,于是紧接着写了《班主任兵法》系列。这个系列也成为k12教育论坛点击率最高的帖子,尤其受到了广大新手班主任的拥护与欢迎。许多教师把它下载打印回去之后细细研读,一些学校的校长或教导主任甚至把它印发给全校教师学习。许多网友留言或发邮件给我,和我交流他们的想法。不同的声音也时有产生,虽然很少,但足以让我警醒,时刻让我反思有没有脱离教育的轨道,有没有偏离正确的教育方向。
  而今,我成了k12学生论坛和白鹿洞论坛“且行且思”分论坛的“斑竹”,每天我都要上网尽自己的职责,我寻找有价值的帖子,及时地予以回复;同时在网友的文章中,寻找有价值的观点,补充自己的思想。在网上,我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像山野村姑、和风、张闻跃、阿林等等,虽素未谋面,却像早就结识的老朋友一样。
  当寻找网络的新鲜感过去之后,我还在寻找什么呢?我害怕失去锐意进取的精神,我害怕变得懒惰。因此,我不停地写系列文章,尽管这些文章都不十分成熟,可是我把它当作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追求的过程,他们永不是终点,也永远只代表过去。
  (作者地址:上海市浦东黄杨路平和学校 邮编: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