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2期

教育是流线型的

作者:张 锋




  我读过一些成功教师的经验之谈,也感受过身边一些令人羡慕的家庭的教育氛围,觉得其中有一些共性的东西。但是这个共性的东西是什么,一时无法找到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有一次,坐在一辆“别克”上,我问司机这车到底有什么好?司机讲了一通诸如发动机、配置之类的我听不明白的道理之后,说到它的外形是流线型设计,美观,空气阻力小。我砰然心动,随口接了一句:“教育也应该是流线型的。”当然,司机并不清楚我在说什么,但那一瞬间,我感到自己抓住了成功教育的共性的东西,并且相信,那些优秀的教师和家长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的策略,就是一种流线型设计。
  《现代汉语辞典》对“流线型”的解释是:“前圆后尖,表面光滑,略成水滴的形状。具有这种形状的物体在流体中运动时所受阻力最小,所以汽车、火车、飞机机身、潜水艇等的外形常作成流线型。”那么,流线型的教育,它的“前圆后尖”如何理解呢?以学校教育为例,教师的课堂讲解,课内外辅导,同学生交谈,一句话,教师同学生的所有交往活动,往往有一定的目的或目标,而且这些目的或目标通常都很具体和有针对性,这就是“尖”。教师要达到交往的目的或实现目标就需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当这些方式方法富于人性化,具有人情味,对学生有亲和力的时候,就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使双方的交流沟通非常顺畅,甚而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就是“圆”。
  课堂上,教师讲授知识的时候,为了易于感知和想象,或者方便理解和记忆,巧妙地将知识融入生活之中,或从生活中滤出知识来;使学生感到知识居然离自己这么近,平凡朴实的生活里,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和深邃的道理;进而感悟到读书学习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成长的需要,从而产生自觉与之接触、亲近的愿望和行为。这样的教育教学不会遭到学生的抵触、抗拒和排斥,无疑是最省力的,效果当然也非常理想。这就是流线型的教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学生丢失了爷爷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块手表,非常着急。他将这事报告了班主任老师。老师根据了解的情况,估计手表还在某个学生身上。于是在放学前拎了一只大纸箱赶到教室,说:“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心爱的东西。如果谁丢了他的心爱之物,一定非常伤心。我们班现在就有一位同学丢了他心爱的手表,也记不起是谁借走了。我将这只纸箱放在教室外面的桌子上,请大家放学时一个一个出去,每人都将手从纸箱侧面的圆孔里伸进去,然后回家。”所有的同学都走了之后,班主任和那位学生一起打开纸箱,手表果然在里面。
  这就是流线型的教育。顺利地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问题,没有任何磨擦和伤害,保护了全体学生的权益。更为重要的是,这样的教育,不仅让良知苏醒的学生有机会改写自己的心灵记录,而且让这种记录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警示自己,从而善待他人和社会,使教育具有了改造社会的深远意义。
  思想教育如此,知识传授也是这样。许多书本知识,原本来自自然或社会生活中,有着丰满鲜活的“载体”并且饶有趣味,只是在进入课本时被“抽象”了。如果教师的课堂讲授照本宣科,对知识斩头去尾,让“知识”变成风干的逻辑经络,必然会败坏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那些高明的、优秀的教师,总是设法使“知识”游弋在现实生活的河流中,让学生易于感受和领悟。这样的课堂教学如风行水上,使人留连忘返,学生在愉悦和谐的互动中,知识建构了,能力也生成了。
  教育是流线型的,教育工作其实是一种设计。要想设计精彩美观,教师需要具备—些实在的本领。首先是一种雍容的心态。这种心态既赞赏优秀,更呵护弱者,又包容、感化学生的错误,同情并帮助学生的学习困难。其次是创造的机智。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教育内容,不同的时间和场合,需要不同的教育策略。孤立的学科知识,抽象的逻辑演绎,深奥的科学道理,需要巧妙的情景创设和动人的情感激励。三是渊博的学识。不单有本学科和相邻学科以及社会生活方面的知识,还要有对这些知识的明确见解和价值判断。
  (作者地址:湖北孝感市文昌中学 邮编:4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