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1期
永远的朝圣者
作者:陈万勇
我出生在一个贫瘠的山村,那种血泡磨成厚茧的疼痛和汗水挥洒成雨滴的艰辛至今历历在目。为山所苦,山路曾让我刻骨铭心;因山而乐,山路也令我记忆犹新,特别是在同山路相濡以沫的亲近中,那种"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愉悦和"山那边是什么"的追问已构成我童年生活的主旋律。
春花谢了,秋月圆了,当我沿着蜿蜒的山路爬上中考这第一道人生的分水岭时,我毅然把"中师"那栏志愿抛在了身后。冬去春来,又是三年的跋山涉水,我爬上了人生的第二道分水岭---高考。志愿表上,"行政管理"和"经济贸易"毫不犹豫地占满了所有的空格。其实,我并不渴望当官,也并不崇尚金钱,更多的是基于一个朴素的愿望---为改变山村的面貌搭建一个可靠的平台。遗憾的是,有心为民,无力上线,当我极不情愿地被调配进一所"师"字院校时,人生之路拐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弯。
怀揣着满腹的幽怨,我走进了灰色的师范。迷恋于作家的梦幻,我虚度了如花的年华。逝者如箭,带着愧疚和遗憾,我吞噬了"闯荡江湖"的誓言,流落到一所僻静的乡村中学。在这个近乎桃花源的小天地里,我孤独地舔舐着心灵的伤疤,也无意中翻开了那段振奋人心的赠言:"过去我们曾经错过太多,那不怨你也不怨我,忘记昨天吧,今天我们更应该珍惜生活!假如有一天你身处逆境,要像带刺的玫瑰盛开枝头;假如有一天你挫折烦忧,要像天空的彩霞把云层染透!"仿佛一道灿烂的阳光刺破了浓重的阴霾,我结束了"生存与毁灭"的决斗,向着另-个陌生的高度进发。
教师是一个良心的职业,它不仅需要充分的热情和仁爱,也需要相当的宁静与执著,还需要足够的才识与机变。"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清傲终于无法掩盖功底的浅薄,自持最后难以遮住教法的稚嫩,好在善于反省又较能自知,于是,我把眼光投向了前辈的课堂,扎进了书籍的海洋---夜阑人静时,我随着中外大师的灵魂悠游;鸡鸣欲晓时,我踩着唐诗宋词的声律漫步……我感到了累,更感到了充实与欣慰。
我不喜欢热闹,也不喜欢单调,教师这个职业虽然远离了喧嚣,但几年一个轮回地重复,似乎又把我扯回到沉寂的山地生活。生于山,长于山,在山路上蹒跚的滋味已酸透了所有的情感细胞,于是,不喜欢做梦的我还是坚定地做了一个美梦---不再与"山"为伍。1994年夏天,沐浴着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揣着1000元钱,背着简单的行囊,我来到深圳挥洒自己的豪情。没费多少周折,在一家财经类杂志社谋取了一份职业---做一些极简单的文字工作,打着采访的招牌拉几个广告。不撞南墙,不知道南墙是硬是软,到了深圳,才明白身价是低是高。到手的薪水没有传闻中的丰厚,胸中的豪情没有想像中的值钱,就这么高速地在楼房和汽车间奔波,就这么盲目地在客户和键盘前忙活……懵懂地撕下第46张日历,茫然地盯着手中的第二封加急电报---父亲寄来的快件已有两封,那个相随了15年的日子---9月1日---再一次拽紧我的神经。永远也忘不了那个下午,我站在宽阔气派、花团锦簇的深南大道上,眼中蓄满了热泪,身后是如血的残阳,我缓慢地挥起右手……当幻想一旦成为事实,当挣扎再次显得徒劳,我还是平静地回到山乡,平静地捧起语文课本,心悦诚服地接受了父亲的告诫---"不管你置身何处,人生就是走一条永远不能到头的山路。"是的,山那边还有山,路前面还是路。凭着从小就被大山磨出的迂劲,遥望着矗立在前方的语文教学这座让我望而仰止的圣山,我无知且无畏地又上路了。
这是一次没有结局和归程的远足,更是一次充满挑战和艰辛的考验。在通向圣山的途中,横亘着无以数计的雪峰,它使我无时无刻不感到自己的浅薄与渺小。但是,当我看到那些已逝的先贤们头颅倒下的朝向,那些飞跑的英杰们顽强坚定的步履,心里的卑怯消失了,崇敬与向往膨胀了。于是,我又拍拍身上的尘土,拭亮灰涩的眼睛,向前爬行。于是,我倔强地把自己的姓名铅印在了《中国教育学刊》等三十余种报刊上;于是,我粗疏地啃读了几本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先贤的论著;于是,我求教、师法于韩军、程红兵、高万祥等当今学界的名流……但是,我很清醒,"水之积也不厚,其负大舟也无力",我对语文教学的体会是肤浅而零碎的,我的语文教学行为是幼稚而懵懂的,而太过浮躁的心灵和缺乏沉静的屁股无疑是急待攻克的致命的路障。然而,我并不悲观,毕竟,在跋涉的过程中,我没有过分功利地望着终点,而是一边朝拜,一边采撷着美丽的山花。何况,我还年轻!这绝不是一条甘居人后的理由,恰恰是一种奋然前行的资本!
如今,我来到江南的一座平坦的小城,虽然毋需在山路上行走,但是,在通往语文教学之巅的路途中,我永远都是一个忠实的朝圣者。赶路吧,远方还有无数让人痛并快乐的风景,我将虔诚而执著地前行!
他们有飞扬的青春,他们有如火的激情,他们梦想、他们奋斗、他们困惑、他们踟躇,他们怀着对教育的虔诚与挚爱在风雨中求索、前行……自本期起,"走进生活"栏目将陆续刊发一组反映优秀青年教师求索、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文章,希望能给读者以激情的感染和精神的激励。来稿请寄"走进生活"栏目或发E-mail至:ywj73615@sina.com。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