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2期

我的育儿经

作者:陈 晖




  因此,我没有整天让孩子去赶“班”,而是把重点放在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引发孩子的求知欲上。
  对于孩子的提问,我总是耐心回答,并且在回答问题时考虑孩子的理解水平。比如孩子幼时,看见外婆在剖鱼,便问鱼儿干吗长鱼鳞我便告诉他:就像人要穿衣服一样,鱼也要穿衣服,鱼鳞就是鱼的衣服。鱼如果没穿衣服,就容易撞到石头受伤了。
  我不仅注意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还常有意识地引发孩子的求知欲。
  我特别注重引导孩子观察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引导孩子做实验,从而启发孩子的思考,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引起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如让孩子观察筷子放在盛了水的碗中就像断了似的现象,让孩子思考光的折射;让孩子煮开水,然后再用开水加点桔子粉做成冰棒,让孩子观察水的三态的变化等。
  通过我的努力,孩子的智力潜能得到了很好地挖掘。他凡事都爱问个为什么,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养成了勤于思考、善于动手的好习惯。
  
  因人而施之,教也。各成其材矣,而同归于善。
  ——(明)王阳明
  人是有个性的,因此要因材施教,实行个性化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工作的实践使我们深信,每个学生的个性都是不同的,而要培养一代新人的任务,首先要开发每个学生的这种差异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但传统的教育在很大的程度上是一种模式教育,这种不重视个性的教学容易扼杀孩子的创新能力,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标准模式”,而“标准模式”并不标准,容易导致学生因为别扭、困难而厌学,变“我要学”为“要我学”,丧失学习的主动性。
  我非常赞同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选择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也默许孩子做作业打折扣,不把分数看成惟一。
  孩子在小学一二年级时,考试分数很高。但重复的家庭作业占据了孩子大量的时间,对此,我很担心。如果这样下去,也许他的考分会很高,但整天忙于做作业,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没有时间思考,没有时间做实验,这样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从三年级开始起,孩子做起作业来就会打折扣了,而我便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部分地采取了默许的态度。比如数学,对于他来说实在是太过简单,如果硬逼着孩子做,只能让他生厌,还会浪费大量的时间。到了初中,我发现他对摘抄没兴趣,有时也会打折扣,但他对于感兴趣的书却能反复地读,效果远远超过了摘抄,我便为他在书店里挑选了一些他可能感兴趣而又有益的书让他读,从而得于弥补。尽管三年级后,他的考分并不是很高,但我觉得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分数,而是应该把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只要有了能力,实力最终将显示出来的。
  我仔细地观察孩子,发现孩子虽然不爱做重复性的作业,但却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对新鲜的知识很感兴趣,喜欢预习,对此我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孩子由此而养成了预习的好习惯。我还发现他虽然不爱做简单的数学题,却很乐意做那些富有挑战性的难题,于是,我给他买来了一些奥数类书籍,他非常喜爱,这使得他的自学能力得到了锻炼。
  作为父母,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了解孩子的学习个性,然后根据孩子的个性决定教育的方法。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孩子独特的学习优势,千万别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了缺陷而将它给磨掉。那样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将消失殆尽,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是很幸运的了。
  由于我注重给孩子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孩子的个性得到了张扬,他勤于动脑,善于动手,广泛阅读,知识学得很活。这一切,又在今年的高考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比如他阅读了一些英文原著,看了许多英文电影,玩游戏时也有意识地玩英文版的,这使他的英语水平得到了提高。他尽管并没有自学高三的英语课本(临时决定报考,时间不够),但高考英语却考了129分。
  又比如他看到太阳照在窗外墙上的斜影,便计算起当时的时间,他告诉我,这跟纬度、三角函数、引力定律等都有关,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他如此这般地活学活用,在他今年应付高考数学题时也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今年的数学试题出得很活,大家都叫难,而他却以高二的身份考了132分。
  他从小培养的自学能力也在这次高考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他没有请一天家教,没有上一天补习班,全靠自学,顺利考上科大少年班。
  常有人对我说,孩子考上科大少年班了,你成功了。但我认为,这只能说明他智力上的优秀,将来能够怎样,不仅要靠智力因素,而且要靠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靠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共同来努力。在孩子的健康成长上,我作了一些努力,但将来的路还得靠他自己去走。我只能引他上路,并不能伴他终身。
  ■责编:薛农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