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1期

爱,绝不是同情

作者:史长青




  看到“教育有悔”这四个字的时候,我猛地想起了他——小路。
  小路,一个热心肠的孩子,一个六年级连五角星也不会画的学生,一个语文只考8分、数学只能考0分、在老师眼里根本“不算人”的后进生。
  记得我接手他们那个班是从大扫除开始的,劳动时小路干得很卖力,他时不时向我汇报情况,目光里满溢着因为换老师的惊喜,但也明显流露着呆滞。原班主任向我重点介绍了他:“就算特级教师来了他也考不及格!不过没关系,在总分评比时他不算人。”天哪!小路做人的权利早就被剥夺了。
  因为同情,从那以后我特别“厚爱”他,他回答问题不着边际,用的词语也是驴唇不对马嘴,但是每次我还是边示意学生们不要笑边装出一副侧耳倾听的样子来,讲完之后我和“聪明”的学生们会给他热烈的掌声。渐渐地,学生们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也和我一样在呵护着他,生怕因为我们的疏忽对他有所伤害。他仿佛也没有什么阴影,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直很高,并在不断进步。不过,只有在“垃圾时间”里他才有发言的机会,在诸如公开课里,即便他的手举得再高我也视而不见,我知道他不可能精彩。
  我一直对我的做法引以为豪,认为自己是对他负责的“好老师”。其实现在想来,我所做的和原来的老师相比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他们的表现直接,而我更狡猾更高明一些罢了!
  一个学期下来,在我的表扬下,在同学们的帮助下他发生了跨越式的进步——期末考试的成绩突破了一位数,考了26分!为此,我对他大加赞扬,还给了他一张奖状!也许这是他一生中第一次获得奖状吧,他激动得几乎说不出话来。从此以后,他更加“积极主动”,甚至到了让人生厌的程度。而我,一切在不伤害他的自尊的情况下,敷衍,仅仅是敷衍他。
  我班学生作文水平很好,一学期下来有不少学生的文章见诸报刊,我也经常鼓励学生把草稿递给我修改。
  有一次,小路竟送给我一篇作文。我很惊讶,虽然我在班级里说“只要送给我一篇草稿,就会还你一个惊喜”。其实,我是在激励那些有写作能力而平时又懒于动笔的孩子,但小路绝对不在范围之内。展开他的作文,里面竟有九成以上都是错别字!他显得很腼腆,为了鞭策和激励其他的孩子,我在班里还是对他进行了表扬。从此,班级里交来作文的孩子多了起来,没有想到的是交得最多的竟是小路!我觉得很可笑,又不好阻止他再做“无用功”,心想有事总比闲着强。每次我都“高兴”地接过他的作文,然后表扬表扬他,每次他都是激情十足憧憬满怀地离开。等他一转身,我就把他叠得方方正正的作文丢进抽屉的最底层,连看都不看,因为我知道它不可能精彩!也许是从来没有接到反馈意见,小路曾经怯生生地问我:“老师,我的作文怎么样?”从来没有看过他作文的我竟信口开河:“很好!用不着修改,我已经给你投出去了。”此后,小路竟然一如既往几乎三两天一篇向我“投稿”,后来,他又问过我几次关于稿子的事,也被我搪塞了,再后来不知什么时候,他不再投了,我也觉得卸掉了一个心病。
  在一次整理抽屉的时候,我无意中读了他的作文,大约有三十篇,其中的十几篇都是名为《乡下之美》的同一篇,有的是打印稿,有的是请别人代抄的,更多的是他自己工工整整写的,少有错别字,看得出稿子是不断在修改,而修改最成熟的完全达到了发表的水平!但我这位校报编辑却因自作聪明无情地把它们“封杀”了。
  这时小路已经毕业半年了。
  看到作文使我想起,在小学的最后一次考试中,小路的作文好像写了满满的一页纸——这是他从来没有过的。我就想,假使当初他的作文发表了,哪怕在我编辑的校报上,那么,他的作文、他的成绩,还有他会成什么样……我不敢往下想。
  我简单地把对待他的教育看成了维护和同情。其实那也是在剥夺他的权利,剥夺他获得发展的权利!与那些虚无缥缈华而不实廉价的表扬相比,远没有发表了他的一篇文章给他的力量大!
  想起一位教育家的话:“也许,就在你认为绝不可能的地方,会有一个惊喜在等着你!”
  而我,却没有去尝试。
  (作者地址:江苏邳州市实验小学 邮编:221300)
  ■责编:叶万军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