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0期

怀念板书

作者:王淦生




  题目中的“怀念”也许有点用语不当,因为课堂上的板书时下在大大小小的学校中还未到寿终正寝的地步,现在就做起凭吊的文章来未免早了点。不过有一点大家大概都无法否认,这就是随着幻灯、电脑、闭路电视等一系列现代化教育设施一步步“登堂入室”,这黑板、粉笔的作用已是日渐式微,以至教育界某些“先锋派”人士发出了“将黑板粉笔请出教室”的宣言。故而我有理由作出如下推测:这粉笔黑板有朝一日亦会如昔日的戒尺粉板一般成为教育史上的陈迹。
  余生也早,大半辈子都与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为伍。粉笔乃是自己朝夕相伴的朋友和赖以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媒介。而书报杂志上的大大小小的文章和学生作文里赞美起老师时也多以粉笔耗尽自己的生命,化作知识的甘霖为喻而颂扬之。而今竞有人提出欲将其从教室里扫地出门,这又焉能不令人“心有戚戚焉”!
  其实我并非患有恋旧癖,更明白教育现代化实乃大势所趋。但正如汽车并不能完全代替步行、自动化无法全部取代手工一样,这板书恐怕亦将会长久地在课堂上占有其一席之一地。本人不揣浅陋,罗列几点理由以就教于众“先锋派”人士:
  首先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与投影仪、闭路电视乃至微机之类相比,即便谈不上“物美”,“价廉”却是毋庸置疑的。一块黑板在墙,一支粉笔在手,课上可以随时随意地板书授课要领,学生亦可板演操练。其字迹可大可小,可洁白可彩色,前排后排一目了然。而究其“成本”,一堂课下来所用粉笔恐怕还顶不上一张胶片的价格。我这样说似乎有些小家子气,殊不知美国著名的大众传媒学家施拉姆先生亦有同感:“如果两种媒体在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时的功能是一样的,我一定选择价格较低的那种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雄冠全球且经济上富得流油的美国尚有如此的“老抠”,何况我们这等犹有若干儿童连“希望学校”都没有希望迈进的“第三世界”国家?
  再说,板书与投影、幻灯、录像之类的“瞬间艺术”相比,其体现出的是一个“过程”,且长留眼前,这无形之中便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一堂课的“起承转合”正可以通过板书清晰地体现出来。一堂课临近尾声,师生回首板书巧作总结,其效果恐怕决不亚于一堂小小的复习课。撇开板书的内容不谈,单是这“黑底白字”对学生而言又是一种活生生而又潜移默化的书写教育。有着数千年悠久传统且享誉海内外的中华书法艺术,到今天的一代学子笔下已明显显现出一种颓势,究其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诸如课业负担过重,学生无暇顾及书写;现代化书写工具如电脑打字的出现,使学生不屑于再去讲究书写等等,不一而足,但与教师自身书写不过硬、写字教学抓得不到家恐怕更是有着脱不尽的干系。学生书写糟糕,教师实在难辞其咎。而要扭转这一局面,教师平素的号召固然重要,课堂上的“身教”似乎更应引起重视。试想:一笔或娟秀或奔放或整饬或潇洒的板手正如一幅成功的艺术作品能不给人以美的享受?能不给人以“润物细无声”式的影响?学生长期在此“背景”下耳濡目染,即便不花功夫去练字,也会“近朱者赤”了吧?
  唠唠叨叨夸了一通板书之功,作为教师中的一员,我绝无抱残守缺独钟情于斯而拒现代教育技术于千里之外之意。其实,板书也好,投影、幻灯、录像也罢,说到底都不过是一种教学手段,而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才是其根本目的。为了目的固然应当调动起一切有益的教学手段,但切忌一味追求手段的新奇而忘记了最终的目的。教育现代化决不意味着要排斥一切传统的、在今天看来依然是行之有效的东西,正如有了录音带、碟片,仍不能放弃范读,有了电脑、打印机,犹得重视书写训练一样。相反,倘若只是一味惟手段的“出新”是务,反而忽视了教学这一根本目的,那就是实实在在的舍本逐末之举了。诚如斯,所谓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岂不成了“仅供参观”的花拳绣腿?
  责编:唐河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