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9期

师魂四镜头

作者:杨孟琪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是龚自珍先生对清末以来知识分子的概括,我认为至少作为知识分子的教师并非如此。兹选了四个典型时期教师的四种典型表现,不知是否能概括出几代师魂。
  
  
  一、师志——“不忙,不忙,你把算式说给我听听。”
  1951年,新中国如旭日东升,湖北武汉市第二中学。
  清晨,马老师背着一袋米走进校园,迎面走来几位学生。第一位:“老师,您早!”“同学早。”马老师笑了笑。第二位忙上前去抢着帮老师背米。“谢谢,我背得动。”正在抢让,传来第三位的惊喜:“马老师,我把您昨天布置的最难一道题解出来了,sin等于91°!”“啊,你真是一位好学生!”马老师的眼睛注满了兴奋,一不小心,米“哗”地泻了下来,三位同学立即帮他捧起来,“不忙,不忙,你把算式说给我听听”……
  二、师迂——“真的,这个字不念bà,念pí。”
  1968年,“文革”如火如荼,山东大学。
  操场上,校长成仿吾戴着高帽子挂着黑牌子正受“批斗”,一位红卫兵上台,照例首先是两句毛主席的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而他把罴(pí)念成了罢(bà)。“这个字不念bà,念pí!”成老吃力地微微抬了一下头。“还在搞封资修的咬文嚼字!”“啪”就是一拳,随着眼镜落地的破碎声,成老还是说道:“真的,这个字不念bà,念pí!”
  三、师责——“下节我有课。”
  1979年,四害刚除,百废待新,湖北钟祥市旧口高中。
  旧口高中前面就是卫生院,不少老师娶了医生或护士当夫人。于是经常可以看到丈夫手腕上扎着吊针,妻子举着输液瓶,双双向学校办公楼走去的景象。若是你关切地问:“某老师,病了为什么不在卫生院躺一会呢?”“下节我有课。”某老师准会这样回答。
  四、师喜——“我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
  2002年,中国昂首走进了世界,湖北武汉市第二寄宿学校。
  上午第三节课,听说王老师发晕,我跑到医务室。校医说:“吃了点药,就上课去了!”我走近美术室靠在窗边,王老师正容光焕发地讲课:“昨天的写生画,刘丽同学交上来的是一个方苹果。我问她为什么画成了方形,她说呀,有一次家里来客人,她拿苹果招待,谁知把苹果往桌上一放,苹果就滚到了地上,她为待客失礼难过了好几天。后来她想呀,如果苹果是方形的多好呀,于是就画出了个方苹果。我听了高兴极了,其实号称‘欧洲菜篮子’的以色列为了储存和运输的方便早就生产出了方西瓜、方西红柿。刘丽同学就有这种创造精神,是一个发明家的苗子,我兴奋得一夜没有睡着。刚才头有点晕跑了趟医务室,迟到了三分钟,对不起,现在我们为刘丽同学鼓掌……”在沸腾的掌声中,王老师的瞳孔闪烁着喜悦、慰藉。
  责编:叶万军插图: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