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新加坡教育一瞥

作者:汤泾洪 胡永红 何少加




  2002年12月19日至26日,江西省教育厅中青年干部教育考察团途经香港对新加坡进行了教育考察。考察期间,考察团听取了新加坡教育部的情况介绍,访问了南洋理工大学和新加坡澳洲理工学院,并分别和教育部及两所学校的有关人士进行了座谈。公务访谈之余,考察团成员还以多种方式和新加坡各界人士进行广泛的交流,尽可能深入地了解新加坡的发展历史、法律制度、经济状况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新加坡在几乎没有任何自然资源的条件下,自建国以来就树立了以开发人力资源为立国之本的发展思路,十分重视发展教育事业。
  新加坡现有370所中小学,3所综合性大学,23000名教师。其教育制度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有着显著的特点。
  因材施教的基础教育
  新加坡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按照精英与大众并重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能力水平适时进行分组,为学生提供广泛而多样的学习选择,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尽可能地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新加坡的基础教育主要为10年的义务教育,其中6年初等教育,4年中等教育。初等教育阶段分为四年的基础阶段和两年的选择阶段。在基础阶段,所有的小学生都学习英语、母语和数学等公共课程,同时也学习音乐、艺术和手工制作、公民学和道德教育、健康教育、社会研究学、物理等课程,并从小学三年级开始进行科技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一些课外活动。在小学四年级末期就根据学生们的学习能力水平对他们进行正式分组,分成EM1、EM2、EM3三个语言学习小组,进入初等教育的选择阶段。EM1组和EM2组的学生学习英语、母语、数学和自然科学教育,其中EM1组的学生学习更高水平的马来语、汉语、泰米尔语等母语,EM3组的学生则学习基础英语、基础母语和初等数学。在六年级末,学生要参加初等教育毕业考试(PSLE),以此对他们将来的学习能力作一评估,达到不同标准的学生分别进入到中等教育阶段的特殊班、速成班或普通班学习。教育部门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分组是指导性而非强制性的,最终的决定权在学生和家长。
  在中等教育阶段,特殊班、速成班、普通班的区别主要是课程的安排和难易程度不同。四年制的特殊班只接受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学生要掌握更高级的英语、汉语(或马来语、泰米尔语),除母语外,学生还要掌握两种语言,四年级末,学生可以获得GCE“0”级水平测试资格证书。中等水平的速成班的培养目标也是为学生在第四年通过GCE“0”级水平测试作准备,与特殊班不同的是,速成班的学生只学习英语和一门母语。普通班又分为普通文化班和普通技术班,一般学习五年。普通文化班有三门必修课:英语、母语和数学(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必修综合人文学科和一门自然学科),四年级末学生可获得GCE“N”级水平测试证书,达标的可继续第五年的学习,以达到GCE“0”级水平。在GCE“0”级水平测试中获得好成绩的可进入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工业学院或技术学院学习。未能升入五年级学习的学生的另一选择则是接受职业技术教育。
  日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
  根据GCE“0”级水平测试总成绩,学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进行两年的预科班学习,或进入一中央研究机构进行三年的预科班学习。在预科班末期,学生可以参加GCE“A”级水平测试,依据测试成绩,学生可以进入综合性大学再深造。
  新加坡设有多所工艺学院。工艺学院(ITE)是一种岗前培训机构,主要帮助中学毕业生和成年劳工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技术知识,以适应不同行业、岗位对人力资源的需求。ITE的全制培训,既包括在职员工的继续教育培训,还包括为刚出校门者准备的岗前培训,学生可以跨学科、跨学校学习,相应课程的学分互相认可。
  工艺学院和普通高校之间相互沟通,学生读完工艺学院,可到综合性大学二年级直接就读。近年来,由于政府不断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工艺学院的办学条件改善很快,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培养的学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工艺学院学生及其家长的自信心也日益增强。工艺学院也越来越成为中学毕业生的主动选择。
  亚洲一流的高等教育
  新加坡保留了殖民地时期宗主国——英国的精英主义教育思想,重视发展高等教育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目前有新加坡国立大学(NUS)、南洋理工大学(NTU)、新加坡管理大学(SMU)等三所综合性大学和两所专科学院。同时,新加坡还吸引欧洲管理学院、麻省理工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世界优秀的大学到该国设立分校,并同德国、日本和法国合作建立了3所专科技术学院。自1997年以来,新加坡开始努力将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打造成“世界级”的院校。经过几年的建设,两所高校均具备很强的办学实力,成为亚洲一流大学,并在世界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
  南洋理工大学位于新加坡的西南部,离市中心25公里,校园面积在国土十分有限的新加坡却占地3000余亩。学校董事会是最高学校(学术)主体,主管学校的录取、考试、教务、科研等项目,并有权颁发学位证书及毕业证书等。学校经费主要是通过教育部向政府申请,小部分则来自于学费或其它收入。学校设有工程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材料工程学院、工民建筑学院、电子工程学院、机械产品工业学院、南洋商业学院、信息交流学院、生物科学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报考南大的学生可申请参加每年3月上旬举行的学士考试,考试水平是新加坡剑桥(GCE)A级或同等地位的考试。2001年7月,学校招收本科生15682人,研究生5517人。
  南洋理工大学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五点:
  一是充满强烈的历史紧迫感、发展的危机感,由此而激发了强烈的进取心和争创世界一流的勇气。办学理念、学术水平、管理模式始终保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实行开放办学,经常得到国外很多著名院校的合作和资助。同时,紧密结合新加坡的国情,保持自己的特色,不断赢得新的荣誉。
  二是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先进。学校绿树成荫,芳草遍地,鸟语花香,整洁幽静。学校所有教室全部配有多媒体设备,并实行电视、计算机网络连接。部分课程实行网上教学,并备有现代化的计算机校园网络。学校还大力加强电子图书建设,图书馆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
  三是实行灵活的学分制、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学生可按照学校规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爱好选修课程,也可以到国外著名大学学习一至两个星期,还能到国外企业实习、培训8个星期至8个月。学校经常聘请国外优质师资到学校授课、讲座。
  四是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成果丰富。学校在世界范围内择优招聘教师,85%的教师有博士学位,只有部分特殊专业如会计、审计、律师的教师仅有硕士学位。雄厚的师资力量带来了高水平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学校取得了很多科研成果。如炉灰研制、人工心脏瓣膜、数字电影恢复、资讯科技化、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作曲家利用高科技创作、无根栽培技术等成果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五是教学改革不断创新。教学改革的最大亮点是实行本科生必修创业课程。自2001年开始,本科生必修学校开设的三个有关创业的单元课程:如何集资开设公司、如何有效管理公司、如何使公司赚钱。为此,学校拨出1000万新元,成立南洋科技企业家培育中心,专门负责创业课程的实施。创业课程实行开放办学,保持和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的合作,安排事业有成的科技企业家与学生进行座谈,建立校友与工商界联系网,使大学与工商界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开设这些课程,为大学营造了富有创意和具有创业精神的文化环境,学生在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双重环境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识、知识和技巧。
  健全完善的教育制度和教学设施
  新加坡实行免费教育制度。接受初等教育的学生不需交纳学费,只需支付很少的杂费,杂费用于特别课程和公共设施的成本开支,一般是每人每学年5美元。在初中和预科大学的学生在支付杂费的同时还需支付部分学费。
  政府直接拨款启动教育资助计划。资助贫困学生,奖励成绩优异学生,最大限度地给予所有的孩子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新加坡各个教育阶段都没有出现因贫困而失学的现象。
  学校教学设施齐全,学校不仅有丰富的藏书,还有科学实验室、艺术馆、音乐厅、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实验室,以及其他设施如篮球场、排球场和多功能厅等。普通高等专科学校还有网球场和橡皮球场,随着the IT masterplan的推进,所有的学校到2002年都完全联网。老师和学生都有充分的机会接触多媒体计算机资源、课件、因特网和数字媒体资源。the IT masterplan的目标是小学一年级到普通大学每两个学生拥有一台电脑,30%的课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完成。
  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计划
  为应对未来的挑战,保持良好的竞争力和特有的优势,新加坡政府最近通过了教育部的一份教育改革计划,提出了“办重思考的学校,培养好学习的公民”的教育改革指导思想,竭力把新加坡打造成为一个不仅在亚洲,且在世界范围内均具有相当影响的教育中心。
  教育改革计划提出要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更加灵活地进行教育,创造应变教育制度。不拘泥于课本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教育,重视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最为重大的改革是“直通车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中小学阶段过多的考试,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改革计划还提出要培养优质的教师队伍。中小学教师每年需参加至少100小时的培训。培训课程在网上公布,教师可自由选择。新加坡政府将继续增加教师薪水,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素质。
  改革计划特别强调要继续加强电脑教育,政府将投资45亿新元,改善电脑教育设备。
  新加坡自建国起,就从国土狭小、资源贫乏的国情出发,确立了以一流的教育培养一流的人才,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保持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的立国之策。
  通过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开发人力资源,新加坡不仅迅速崛起,而且在东南亚金融风暴和全球经济衰退中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责编:唐河
   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