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8期

优质教育:期望与行动

作者:苏 婷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教育发展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创办、整合出更多的资源,扩大优质教育,适应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有学者指出,21世纪前20年中国教育的基本走向应是“在继续完成普及教育目标的同时,着力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对全国大多数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教育的发展应着重在提高质量、提高水平、提高效益上。
  何谓“优质教育”?“优质”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优质教育需要优越的条件,但更需要有科学的理念;优质教育的优质资源不仅仅是物质的,更主要的还是精神的。呼唤优质教育,是要创全面发展之优,示素质教育之范。
  创办优质教育的关键是什么?先进的理念,优秀的校长,优良的师资,优异的校风,优越的设备……哪一个因素都关键,“一个也不能少”。
  江苏泰兴市的洋思中学,20年前还只是一所农村联办初中,学校仅有1名公办教师、4位民办教师、8位代课教师,条件堪称薄弱。但校长蔡林森的思维却不是直线的:三流的设施、三流的师资再加上三流的学生,3个“三流”,也能变成一个“一流”。洋思中学根据校情,本着“尊重主体、面向全体”的办学思想,从教学入手,创造了平实、高效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堂反馈”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学习“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使每一位学生都学会。为了“让每一个学生合格”,“让每一位家长满意”,学校从初一年级抓起,从新生进校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抓起,坚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不打旗号,不提口号,不标榜理论,洋思人只是扎扎实实地做事。围绕目标实施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既促进教师成长,又提高了学生的质量。建校10年来,洋思保持着百分之百的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优秀率名列全市之首。如今,洋思已是全省的德育先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示范初中、模范学校,全国初中教育的一面旗帜……一所优质学校从“三差”的基础上成长起来,一个知名的学校品牌就这样创造出来了。
  上海进才中学,一所有着较高社会知名度的学校,从6年前创办初期的320名学生,壮大到目前的2300人的规模,而且学生分别来自全世界的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的27个省市,“靠的是内涵发展”。校长袁小明在谈到优质教育时强调,在进才中学,学校的功能和价值被定位在“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在于能为学生开发和提供源源不断的优质教育资源”;学校把教师当作优质资源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教师的专业发展成为学校内涵发展的基本保证。学校依靠专业化的教师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严抓教师从讲课走向真正意义的教学,以教师教育能力的最大化来满足学生获得最良好的教育。内涵发展还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改革上,进才“轻管重理”,重在建设管理文化,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其管理架构中的部门设置,淡化和消解管理中的行政意识,增强了学术意识和服务意识。这种内涵发展为学校积聚了深厚的底蕴,营造了氛围,更赢得了发展机遇。
  优质教育是要与时俱进的。一方面要在通过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的过程中,达到阶段性的办学条件标准和师资配备标准的要求;一方面要在发展中不断地调整、审视教育的标准,以免因落后于时代而被淘汰。
  在经济不发达、师资匮乏、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让十分有限的优质教育为更多的学生所共享,就是优质资源本身的无形扩大。
  河北省进行的“学区一体化管理实验”,对此做了积极的探索:在预设的学区内建立条件较为优越的中心学校,下设多个教学点即初级小学,由中心校负责整个学区的教育教学研究和日常管理。如此,学区内的每一个学生都能享用到中心校的教育教学设备、教师等较为优质的资源。这种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后的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使用,意在力求实现各种教育资源共享的最大化、配置的最优化、利用的合理化,尽量让大家接受相对优质的教育,缩小校际间的差距,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社会有着进入名校学习的强烈愿望,扩大名校规模有了现实的可能和依据。但是,凡事都要讲究“度”。适度扩大,才能达到扩大的目的。扩大和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首先要保持住资源自身的内在特质,还有优质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问题。优质教育资源的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发酵与辐射、裂变与化合,都会对它自身的活力产生一定的影响。不是名校增加了多少学生,都可以保持原有的水平、发挥原有的作用;更不是任何一所学校只要挂上名校的牌子,就自然成为了名校。优质教育的品牌不是自封的,更不是行政命名的,而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形成和壮大的,是在逐步为社会和广大群众接受的过程中“成名”的。
  著名的老教育家、85岁高龄的吕型伟先生指出,办优质的教育更需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的精神;学校的成名、出名,要沉得住气,今天一个新理念、明天一个新模式的花架子、浮夸之风要不得;优质教育的灵魂是教育创新,而教育创新的基础便是学校的内涵发展。
  (摘编自2003年2月16日《中国教育报》)
  责编:子丑插图: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