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博览群书无中生有
作者:包国庆
为什么说无中生有呢?
在孔夫子的教育思想里,其最高境界是“举一反三”和“闻一知十”。这是指一位高明的教师,可以令学生从已知扩展到未知,当然这只是活动在现成的知识范畴内。那么,能不能突破这种局限?孔夫子没有回答,因为说到底,这种教育理念还是局限于“传道和授业”范畴,局限在“向后看”的理念之中,即纳入封建专制传统——禁止怀疑、拒绝批判、压抑想像力和好奇心。与今天的教育创新还是难以吻合。今天的教育理念是创新,即创造过去没有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创造过去没有的新事物和新办法。掩卷《教师博览》,我感到一个可贵之处在于,拜读每期文章,总有一两篇让人爱不释手,抚卷三思,虽然是无声无息的,然而此时无声胜有声,一些火花被迸发出来,这正是《道德经》上说的无中生有。
《道德经》是这样说的:“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与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意思是说,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根毂上,因为有了中间的孔,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中间空的器皿,器皿才能盛物;开凿门窗建造房子,有了四壁组成的空间,才有房子的作用,所以“有”是一种功能,却来自“无”的作用。这种“从无到有”的辩证法,深刻地反映了老子的“大思无限、大音声稀、大语无言、大象无形”的辉煌哲理。其实,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本来也什么都没有,是后来经过岁月的推移和人类的活动而“无中生有”的。
其实,这也反映了编辑部的一种“无为而治”的宗旨。对于一份刊物而言,编辑部的专家们,如果有太多的定见,其视界固化后,即太“有”了,则难以接纳多种学术观点,自然无法“兼收并蓄”。只有海纳百川,才能让读者获得“博览”的情趣,既有西装革履的昂扬,也有长袍马褂的踱步。可以用一个房子来比喻,房子只有空空的,才能往里面摆上家具床铺,如果房子塞得满满的,当然什么东西也放不进去。也许,这正是《教师博览》办刊十年的一个可贵之处。
其次,无中生有,其实也符合系统科学中的结构论,即含英咀华。因为该刊“集五湖精粹,纳四海宏文”,几乎每篇文章都有可读性,虽然是摘要内容不长,但精华集中,其结果是吸收的读者面越来越广泛。这同时也表明编辑部的品牌经营意识,不满足表面的知名度,追求美誉度、忠诚度。
其三是名人办名刊,江西自古以来是个才子聚集地,不信可以看看赣江边上的滕王阁。从《教师博览》编辑部的顾问群体上,我们看到了几位当前非常活跃的学术名人,或许,这也可能是一个国内外潮流——“名学会、名教授、办名刊”三位一体促发展。美国著名学术刊物《国家地理杂志》就是如此,它以22种文字向全球辐射,总发行量达1800万份。这份名刊依托于美国国家地理学会,主编就是国际一流的名教授,因而吸引了一批大家名流,所以才办成了名刊。
美中不足的是,争鸣的文章欠缺,尤其是把观点对立的文章摘在一起,给读者一个独立思考的余地。然而,新颖性或前瞻性文章往往超前、现实敏感,编发起来有一定难度,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作者为广州市现代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叶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