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关注教师职业生活体现教师生命关怀

作者:马建强




  现在只要是谈起教育,往往是应者如云,有的愤世嫉俗,有的慷慨激昂,有的旁征博引,有的慢条斯理,有的狂轰乱炸,有的高谈阔论,有的娓娓道来,有的理直气壮,有的讲好得很,有的说糟得很。关于教育的讨论,已经不只是教育界人士在夫子自道了,几乎成了极少的能引起全民关注的话题之一。不用说“择校”、“收费”、“扩招”这样的敏感话题,即使像“课改”这样有点专业的话题同样也有“万人空巷”、“洛阳纸贵”的效果,并且大家都是头头是道,从报纸到电视到网络,甚至公交车上、菜市场里也有人不放过。
  前段时间,大家又在讨论“中国教育缺什么”?中国教育缺什么,仔细一想,好像什么都缺:缺钱,缺公平,缺观念,缺特色,缺机制,缺管理,缺理想,缺法治……但我认为,中国教育最缺的还是“教师”——当代意义上的、能承担“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使命的、真正的教师。关于“教师”,历来有“经师”、“人师”之说。经师,就是教知识的;人师,就是教行为的。如果我们的教育只看重分数,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那就没有“人师”。
  关于教育,许多年以前,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就说过:我们办学校以来,老在制度上方法上变来变去,好像挖池塘,有的说方的好,有的说圆的好,不断地改来改去,而池塘要成为池塘必须有水,这个关键问题反而没有人注意。他认为,办好学校的关键是必须有感情,必须有爱;而当时的学校所短缺的正是感情和爱,因此都成了没有水的池塘,任凭是方的还是圆的,总免不了空虚之感。几十年过去了,我们不能说当年夏先生所担心的这种情况已经没有了。
  学校要有感情,要有爱,那首先必须是教师要有感情,要有爱。而要让我们的教师有感情、有爱,这可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至少不会只是校长或家长们、学生们的事。在这个社会系统工程里,如果能给我们的教师办一本刊物,这本刊物能给他们以爱,给他们以感情,关注他们的感情世界、关注他们的职业生活、关注他们的人文追求、关注他们的心灵感受、关注他们的生命状态,而不是只关注教育研究、考试研究、课程研究、科研成果、教学论文、考试结果,那应该是我们期刊界一件很光彩、很必要、也很神圣的事。因为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使我感到兴奋的是,江西教育期刊社主办的《教师博览》正是这样的一本刊物。教师与学生之间,不是只有科学文化知识,更有教学相长、共享成长的过程中的志向确立、人格追求、情感养成、价值形成。教育要以智慧去启迪智慧,以人格去塑造人格,去培育受教育者的文化生命与心灵生命。《教师博览》所关注的是教师的职业生活、职业情怀,而不只是职业技能、职业方法:所关注的是教育的深层意蕴,而不只是教育的操作过程。因而所刊登的文章能多视角、全方位、有距离、含感情地反映教师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所惑、所愿、所感、所求,对教师们来说,这些文章是一种温馨的抚慰,一份亲情的感染,一种人文的关怀。许多文章并不就教育论教育,就教师谈教师,正如《教师博览》所追求的那样,它是“为提高教师全面素质服务,为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服务”。人的全面素质是隐性的积累,人的精神生活是性灵的升华。只有全面素质的提高,只有精神生活的丰富,教师的职业生命才可能鲜活、充盈、丰满与智慧,教育的理想境界才可能水到渠成并且总能清如许。
  中国教育缺的东西实在不少,缺观念,缺体制,缺经费,等等。但万事人为本,如果我们的教师不缺人文关怀,我们的教师职业生活丰富,我们的教育不缺当代意义上的教师,那我们的教育就一定能在残缺中走向圆满。《教师博览》固守这份执着,坚持这份关怀,已经走过了十年,我们祝愿《教师博览》今后能在“提高教师全面素质、丰富教师精神生活”的服务历程中永远关注教师本身,“不以善小而不为”,“积小善为大德”,蒸蒸日上,创造创煌!
  (作者为江苏省《莫愁》杂志社编辑部主任)
  责编:叶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