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蔡元培的“八尺荐牍”

作者:袁 瑜




  被毛泽东主席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一代宗师蔡元培先生,其可学之处可谓多矣。然而,我认为,先生的最可学之处,乃是其渴慕人才、爱惜人才的心,发现人才、甄别人才的眼,聚拢精英、云集精英的手,荐举人才、提挈人才的德,聘请人才、起用人才的胆。
  先生执掌北大之初,学校乌烟瘴气,百废待兴,他首先想到的是要整肃校风,振兴学府,培养大学问家,救国于既倒。而要真正实现此教育理想,他敏锐地意识到,聚拢精英,培养栋梁,乃是惟一出路。于是,先生审时度势,果断地提出了“兼容并包”的方针,不拘一格,广泛延请天下俊彦到北大讲学。不多日,陈独秀、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沈尹默、梁漱溟等一大批颇有影响的名人便云集到北大校园内。
  沈尹默原在北京医科专门学校教课。当时医专的校长是汤尔和,与先生是至交。在一次谈话中,汤向蔡提起过沈尹默。得此信息,先生便迫不及待了,第三天,便径自去了沈尹默所在的学校,登门拜访沈尹默。先生的来访,颇令沈尹默大吃了一惊。他想,像蔡先生这样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的前辈,竟在众目睽睽之下,屈尊会见一名普通的教师,着实让他感动不已,就欣然应允前往北大任教,并竭尽所能帮助先生做事。沈尹默对北大最大的贡献,便是向蔡先生提出了两项创造性的建议——一曰成立评议会,二曰施行“教授治校”,均被先生采纳,且成为北大的两项重要管理制度。
  至于小先生二十八九岁的梁漱溟,原本与先生素不相识,却被破格聘为北大讲师,则更具传奇色彩。当时,梁漱溟供职于司法部,任司法总长的秘书,其非但没有大学学历,而且报考北大又名落孙山。但是,梁曾写过一篇《究元决疑论》的长文,连载在上海的《东方杂志》上。也巧,这篇文章恰好被先生看到,且极为欣赏该文的见解与文采,于是就想请梁漱溟来北大教哲学。当时梁谦辞,先生坚请。他说:“你不是爱好哲学吗?我也是哲学爱好者,我们还有一些爱好哲学的朋友。我办大学,就是要将这些朋友,乃至未知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研究,相互切磋,你怎能不来呢?”先生识见之长远,态度之诚恳,深深感动了梁漱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的“八尺荐牍”。所谓“荐牍”,就是资历深、名望高的人亲笔写的推荐、介绍人才的书信。蔡先生的“荐牍”在当时是很有名的,曾提携了无数的有志青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先生乃进士出身,曾被清廷授以翰林院编修,纯系不折不扣的名宿、真儒;又加之他身为北大校长,后又任中央研究院院长,社会地位极高,社会名望极大,赖此,先生的“荐牍”就特别好使,至少上流社会的达官贵人都会“买先生的账”。再说了,正如先生所言,为国举贤荐能是尽自己的责。更难能可贵的是,无论什么人有求于他,哪怕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先生都会尽可能地提供无偿的帮助。只要对方有一点点长处或优点,他都会不遗余力地写信向有关部门推荐、介绍,使其人尽其才,得以录用。
  一次,有一位自称北大毕业的学生写信给先生,请求向某政府机关谋求工作。先生当即写信向该机关举荐。该机关接先生亲笔荐牍,很快予以录用。后该生在登记证件时被验明,并非出自北大,该机关负责人遂急函先生,请求予以解聘。先生复函说:不必问是北大、非北大,但须看是人才、非人才。是北大,非人才,不可用;非北大,是人才,亦可用!结果,该生仍被留用。后该生致函先生,诚恳道歉并谢提拔。先生复函,非但不责怪其欺瞒蒙蔽之过,反而勉励努力工作,不必再提往事云云。先生器度之恢宏,人格之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节选自《山东教育》2003年第8期)
  责编:龚凉冰插图:连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