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新型家长会:今夜没有暴风雪

作者:蓝 燕




  传统的家长会,老师就像家长的家长,学习成绩不好或淘气学生的家长,常常会感到尴尬、颜面无光,学生则形容家长会后的日子是“今夜有暴风雪”。
  
  “谁是家长会的主人?”没做过家长的人会回答:“顾名思义,当然是家长。”而这些年轻时常参加家长会的人会回答:“老师是主人。”
  什么时候开会,讲什么内容,全由老师说了算。会上,老师就像家长的家长,学生家长只有俯首听命的份儿。如果有幸自己的孩子表现尚可,考试成绩在班上排名也不太落后,老师在家长会上没有点名批评,那家长会大大地松一口气。只是会后对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仍旧一无所知。如果孩子成绩不太好或是比较淘气,家长会上做父母的只能落个灰头土脸,回家自然也难给孩子好脸色。于是有学生形容家长会后的日子是“今夜有暴风雪”。
  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刘秀英说,许多学生和家长反映,家长会的问题太多了。家长会原本是为促进家长与教师、家庭和学校互相交流信息,相互理解支持的。可是,现今的家长会多数都没有收到这样的效果。
  据北京市育英学校2000年对328名不同年级的学生做的问卷调查,36.3%的学生听说要开家长会就心情紧张;11.3%的学生不愿父母参加家长会。学生认为37.2%的家长在会上只想了解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7.6%的家长想了解学生在学校的的生活,18.3%的家长想了解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家长会后,11%的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20.1%的学生与家长关系紧张,30.5%的学生受到严肃批评并被限制活动。甚至有学生在问卷中回答“希望永远不开家长会”。
  什么样的家长会是当今社会教育环境真正需要的?
  2000年4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了“家长会新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他们开题的理由是:教育的发展需要家庭与学校的合作,家校合作已经成了近30年来许多国家教育研究和改革的主题。
  刘秀英解释说,学校教育只有得到家长的合作与支持,才能培养出合格的人才。现在的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注,但是有20%的家庭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需要有人指导。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了家长会的6种新模式。
  在新型家长会试点的育英学校,有的班,家长和老师对教育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对话;有的班,家长围成一个个小组,就家教中的难点和突出问题相互交流各自的方法;有的家长和学生一起参加家长会,在老师的指导下一起做游戏,共同体验沟通和信任的重要;有的家长会是师生和家长一起去参观游览,孩子平时在集体中的表现,家长一目了然……
  新型家长会模式好是好,但是,要让习惯了旧模式的老师接纳和使用新模式,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北京市育英学校开展了将近一年的“班主任成长小组活动”。
  据学校主管学生心理健康的孙丽华老师介绍,刚开展“班主任成长小组活动”时,老师们习惯了传统的政治思想课方式,习惯以说教、灌输来规范学生。于是他们请专家为老师们讲课,组织班主任开展团队活动和游戏,让他们在其中体会受赏识、受尊重和被接纳、被理解的感觉。
  有一个游戏叫“心有千千结”。两队人在自由绕圈走动时突然停下,原来挨在一起的人要重新拉起手,结果大家的手臂相互交叉。在设法解开纵横交错的手臂的过程中,班主任们体会到“解决问题要有进有退,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等道理。
  初二年级的孙茜老师参加完活动后,立刻运用这种理念召开了“互动式家长会”,改变了过去老师台上讲,家长台下听的方式。
  初三年级的李晶老师在家长会上组织学生和家长做游戏,把家长们的眼睛蒙上,让学生们分别领着别的同学的父母在学校的后院走上一圈。学生张有龙回忆说,这个游戏让我感到,把别人的生命放到我的手里有多重要。一旦我走错了,牺牲的将是他人的生命,这样的责任感是我从来没有体会到的。
  家长会变化了,学生对家长会的态度也随之改变。中学生袁京说:“有多少学生敢说‘我喜欢家长会’?我胆子虽然不大,但我敢说‘我爱家长会’!”一位学生家长参加了新型家长会后说:“和孩子一起开家长会,还是头一回。听听他们是怎样想的,使我进一步了解了孩子。”
  北京师范大学郑新蓉教授看了新型家长会后说:“新型家长会比以前的老一套柔情多了,它融化了隔在学生、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那些冰山。”但同时,郑教授也指出,现在我们的家长会关注得最多的,还是学生的学习情况,希望以后家长和老师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习,也要关注他们在集体中是否善于与人沟通,是否有团结协作精神等这些作为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
  (黎善坤荐自《现代家庭》2003年第1~2期)
  责编:周洁插图:陈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