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7期

高校自主招生:利大还是弊大

作者:佚名




  今年,全国有22所重点高校将开始自主招生试点。从国际一流高校的办学实践看,高校自主招生确实是选拔、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办学质量的可行途径,而且有利于破除我国现行考试制度一考定终身等弊端。另一方面,联想到近几年发生在招收保送生、特长生和高考录取过程中的丑闻,社会又担心这些有权自主招生的学校能否做到公平、公正和公开。
  你认为目前高校自主招生,利大还是弊大?
  
  “双赢”的选择
  ○杨汉祥
  
  从1977年至今,高考一直作为中学教育的指挥棒,常常是“分数说了算,素质靠边站”。不少学有专长的学生,为了全面提升文化成绩,极不情愿地割舍了专业特长;而一些大学往往因招生分数线的限制,不得已将一批真正对大学某学科特别感兴趣且很有发展前途的学生拒之门外。此类现象沿袭多年,对于教学双方而言无疑是一件憾事。新近出台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成为高招纰漏的一种弥补。它既调动了学生钻研专业学科的积极性,又为大学延伸了专业教育,为专才、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办学水平的提高,以及朝国际方向靠拢提供了契机,是招生环节中的“双赢”措施。那些对自招过程中走后门、塞红包现象的担忧,会随着网上公布、民众监督机制的逐步完善日益消解。
  
  有助于破解现行高考弊端
  ○徐宁
  
  在现行高考及录取模式下,一些小插曲常令人扼腕:每年都有一些品学兼优、成绩优秀的学生,只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学生单科成绩突出,但因总分成绩不够而不能进入高等院校深造。面对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今年开始在部分高校实施的自主招生无疑是一项令人欣喜的改革。自主招生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中学教学改革和高考制度改革,让那些平时成绩优秀、高考发挥欠佳的学生照样有进名牌大学的机会。对于志愿没有报好,分数却考得很好的同学而言,无疑也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而像诸如当年非常偏科的历史学家吴晗;被誉为“文化昆仑”却在数理方面很差的钱钟书;先后发明创造了20多件作品,有3项先后获国家专利的福建“小发明家”胡铃心之类的“偏才”,此项改革也为他们进一步深造提供了机会。此项政策的推广,不仅对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且将引导中学生平时更加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培养。
  自主招生,这一改革使高校在选才方面有了自主权,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者独特的办学理念,培养和发扬大学精神,符合高校自主办学的教改方向,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
  
  大 势 所 趋
  ○邢军志
  
  目前,我国各行各业都在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而进行改革。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更需要面向市场,参与竞争,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自己。高校招生,一直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的一种计划模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继续沿用全国统一招生的方式,其弊端已越来越明显:不利于高校间的竞争,不利于社会急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浪费高等教育资源。客观地说,每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如果高校没有自主权,不能面向市场,也就不可能调整和发挥自己的优势,其结果必然是千校一面,重复建设。
  所以,高等院校自主招生是发展和壮大高等教育的必由之路。至于自主招生过程中出现的社会不公,完全是制约和监督机制不完备的产物,决不是自主招生本身“惹的祸”,更何况任何制度的完善都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利 大 于 弊
  ○佚名
  
  学校就是学校,它不是政府的组成部分,必须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够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是传播知识与文化的地方,高校更是知识创新和先进文化的发源地。然而,运用计划经济时代统一招生的手段来对学生这个高校根本的资源进行调配,与目前的市场经济明显不相匹配。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捆住了高校发展的手脚,因此必须进行改革,赋予高校更多的自主权。
  世界上最知名的大学如哈佛、斯坦福等都是私立的,这很值得我们思考。可以肯定地说,就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对私立教育的彻底改革,葬送了我国世界一流大学诞生的良机。我们应该鼓励和挑起高校间的竞争,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一流大学崛起。而自主招生就是鼓励高校竞争的第一步。
  
  有效监督至关重要
  ○薛枫
  
  高校自主招生对广大考生来说无疑是一个喜讯。但是,依据现行的教育体制,谁来约束高校的这种自主招生权就显得很有必要了。如果有关部门不能有效地监管高校的自主招生,那么对考生来说还不如取消高校的这种权利为好。不信看看我们身边高级领导的公子们,有多少不是通过关系从名牌大学里混出来的呢?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只能给这些人以更多的可乘之机!
  
  谨防变成“自由招生”
  ○孙飞
  
  部分高校按一定比例和规模实行“自主招生”,有利于人才多元化和专业化发展。但是笔者隐隐地有些担忧,高校“自主招生”一旦缺乏一定的约束和监督,其效果想必与初衷适得其反,“暗箱操作”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觉得在给高校一定的“自主招生”权力的同时,要防止有人乘机“玩猫腻”。首先要警惕“关系网”的借机覆盖,在人情关系的支配和左右下进行“自主招生”,那样岂不是成了“自由招生”了?其次要防止“糖衣炮弹”的袭扰。对“自主招生”,需要制度制约,需要增加招生透明度,需要严格的尺度,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推进。
  
  选拔不能限于重点中学
  
  诚然,高校自主招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者独特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形成高校的办学特色和加快创新人才培养;同时也是对现行高考制度的一种改革尝试。但把选拔对象仅仅圈定在极少数省级以上重点中学的做法,在惠及少数高校和很少一部分考生的同时,对相应的负面效应考虑显然不足。
  其一、这样自主招生岂不使择校风愈演愈烈。现在自主招生的高校是22所,比例是5%,以后会不会像国外一样全部放开?众多学生家长对此自是十分敏感。名校如此自主招生岂不是在向人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要上重点高校就得上名牌中学,最起码也得是省属重点中学。我敢预言,如此自主招生将会使择校热进一步升温,而随之产生的腐败问题将会更加严重。
  其二、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极不均衡,一些学校已经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而在落后的农村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师因粉笔定量不够用而苦恼。本来名牌高校在发达地区投放的招生指标就有过多之嫌,比如,北京市高中毕业学龄人口只占全国的0.9%,但北大、清华在北京的招生名额分别占总数的13%和18%。而自主招生都把目光瞄准了少数重点中学,岂不更减少了落后地区的招生名额?
  (摘自2003年3月28日《长江日报》)
  责编:子丑插图:董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