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哪国学生最会读书?

作者:齐若兰




  阅读能力高低,影响各国未来在知识经济中的竞争力。但是,究竟阅读能力是什么?在世界各国中,最会阅读、最爱阅读的又是哪一国的青少年?
  
  德国一向以歌德为傲,自诩为“诗人与哲人的国度”,但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各个国家中,德国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排名第21位,远远落后于芬兰、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引为奇耻大辱,教改声浪高涨。知名的《明镜周刊》2002年初更触目惊心地以“德国学生很笨吗?”为封面专题,对德国教育体系痛下针砭。
  引发大地震的是2002年底公布的国际学生评量计划(PISA)研究报告。在这项由OECD提出的研究报告中,从32个国家(包括28个OECD国家及4个非OECD国家)抽选了26.5 万多名15岁的青少年,以纸笔测验衡量这群中学生的阅读、数学与科学能力,目的是了解即将受完义务教育的各国学生是否具备了未来生活所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为终生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换句话说,PISA衡量的不是学生掌握了多少学校所传授的科学知识,而是他们能广泛了解的基本概念,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所学,成年后在社会上发挥各自的能力。
  这项前所未有的跨国调查,被视为检验各国教育体制和未来人力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英国媒体将之喻为“教育界的世界杯”竞赛。
  
  阅读能力影响未来
  
  2000年举行的第一次PISA测验把重心放在阅读能力上。
  PISA报告指出,15岁的青少年不可能在学校里学习到成年以后所需的一切知识和技能,因此,学校教育必须为终生学习奠定稳固的基础。“今天,有多大比例的学生具备了第五级阅读能力,可能会决定每个国家在未来的全球经济中,能拥有多少世界级知识工作者。”
  事实上,两年前公布的国际成人阅读能力调查报告早已指出,阅读能力强的人不但容易找到工作,甚至薪水也比较高。学历高低固然会影响就业机会,但是当学历相当时,阅读能力强的人担任高技能白领工作的几率就明显高得多,而且阅读能力比学历高低更能准确预测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的发展。
  但是,怎么样才能看出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参加PISA测验的学生必须阅读短篇故事、网络信件、杂志报道及统计图表等各种形式的资讯,然后回答问题。PISA则从三个层面来衡量他们的阅读能力:
  吸取资讯:能否从所阅读的文字资料中,找到所需资讯。
  解读资讯:阅读后,能否正确解读资讯的意义。
  思考和判断能力:能否将所读内容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想法和经验相联结,综合判断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根据PISA的定义,阅读能力愈强的人,愈有能力收集、理解、判断资讯,以达成个人目标、增进知识、开发潜能,并运用资讯,有效参与现代社会的复杂运作。
  
  芬兰学生最会阅读
  
  2001年12月,PISA公布了初步研究报告,结果显示,芬兰是最大赢家,阅读、数学、科学三科的成绩都名列前茅,尤其在阅读能力上,明显领先(数学及科学成绩,则分别由日、韩夺冠)。
  就平均分数而言,经合组织国家15岁中学生的平均阅读成绩为500分,而芬兰学生的平均成绩却高达546分,加拿大其次(534分),接着依次为新西兰、澳大利亚、爱尔兰、韩国、英国、日本等国,平均分数在522-529分之间,彼此相差无几。身为第一强国的美国,阅读成绩仅勉强达平均水准。
  PISA报告指出,一般而言,阅读测验的平均分数反映了一国的教育品质,如果绝大部分的中学毕业生阅读能力都在平均水准之下,那么未来的劳动力很可能缺乏必备的技能。
  此外,PISA还把阅读能力分为五级。对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体系而言,有多少未来公民具备最高的第五级阅读能力,是攸关未来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结果,在经合组织国家中只有将近1/10的学生达到最高的第五级阅读能力,只有2%在第一级以下。而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和英国,也都有15%以上的学生达到第五级。
  芬兰学生不但阅读能力强,也非常乐于阅读。有18%的芬兰中学生每天花一两个小时,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相比之下,升学压力沉重的日本学生简直视读书为畏途,高达五成五的日本15岁青少年从来不会为了兴趣而阅读。
  韩国学生尽管平均阅读成绩名列前茅,达到第五级阅读能力的学生却不到6%,但低于第一级阅读能力的学生也很少(不到1%),可见绝大多数中学生阅读能力都属于中等。韩国教育制度塑造出来的学生水准整齐,差别不大。
  德国学生的表现则跌破众人的眼镜,有1/10的德国学生阅读程度低于第一级。受完义务教育后,仍不具备最基本的阅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几乎在所有的国家,阅读能力在第一级以下的学生都以男生居多,出身于弱势家庭,而且许多在外国出生,或父母为移民。
  
  兴趣是阅读的动力
  
  学生会不会为兴趣而阅读,喜不喜欢和别人讨论阅读过的书,逛书店和上图书馆看书的频率高不高,重不重视阅读,都会影响他们未来的阅读习惯。而国际成人阅读能力调查发现,中学毕业后,若是长期不阅读,阅读能力仍会逐渐退化。因此,基础目标应激发学生对阅读抱着正面的态度,经常参与阅读活动,学生未来才能成功地终身学习。
  一大警讯是,许多国家虽然阅读成绩高于平均水平,青少年却普遍缺乏阅读兴趣(日本中学生尤其严重)。整体而言,经合组织国家中,44%的15岁学生只有在收集资讯时,才会阅读;32%的中学生表示,他们从来不曾单纯为了享受阅读的乐趣而阅读;21%的学生甚至认为,阅读完全是浪费时间。
  尽管如此,在每个国家,对阅读表现出高度兴趣的学生,在阅读测验中的表现都明显高于不爱阅读的学生。从来不为兴趣而阅读的学生平均阅读成绩是474分,远低于经合组织的平均500分。31%的学生会每天自由阅读自己有兴趣的读物,但时间不超过30分钟,他们的平均分数显然就高了一点(513分);而每天为乐趣而阅读半小时到2个小时的学生平均分数更高,达到527分。
  由此可见,阅读与兴趣之间,确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而言,家长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确实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但根据PISA研究,文化资产的影响力更胜于实质财富。换句话说,家里的文学作品、诗集、艺术品愈多,父母愈常和孩子讨论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通常孩子的阅读能力愈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无论贫富贵贱,都能从学校中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PISA报告中也提出了学校可以努力的方向:
  许多校长都抱怨学校硬件设备不足,但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是否经常运用学校的图书馆、电脑、网络等,远比硬件设备更为重要。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在相关领域受过大学教育的教师比例越高,通常学生的阅读能力越强。
  学生和教师的比例影响重大,当学校学生和教师的比例超过1∶25之后,学生与教师比例越高,学生在阅读测验中的得分就越低。
  PISA报告一出,各国纷纷检讨教育制度,并积极向他国取经。
  尽管日本表现不错,教育界人士却不敢轻忽日本青少年阅读兴趣低落的现象。
  欧洲的热门话题则是:德国教育体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经济学家》分析,德国教师的质与量可能是症结所在。德国的学生和老师的比例在经合组织国家中一向偏高,教师短缺,教师年龄偏高,加上1/3的老师感到职业倦怠,都可能影响教育品质。而德国学生早上8点上课,下午2点就放学,如今也备受质疑。
  近年来,英国也为中小学生语文能力日渐低落伤透脑筋,如今在国际阅读评比中名列第7,还在阅读测验中最难的“思考与判断力”评量中拿到高分,简直喜出望外。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分析,英国多年来逐步改变教学方式,如把传统偏重记忆人名、年代、事件的历史教学改为培养研究历史的方法,以及找问题、下判断和沟通的能力。从PISA测验结果看来,多年的教改已渐见成效。
  (荐自《编译参考》2003年第3期)
  责编:子丑插图:虞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