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三个面向”的三解读
作者:包国庆
4、教育的现代技术观——网络。回顾几千年来的教育改革,大多把经历放在教育心理、教学方法、教育技巧上,忽视了教育工具和手段的改革,今天的网络,恰恰在这个被人遗忘的角落异军突起,令教育大为改观。上述的学科交叉在网络上已经变得十分便捷。因为,你可以随时随地在家里实现:用指头点击知识,用屏幕交换信息,用邮件合作科研。
网络将彻底改变现行教育中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教学双方是平等的——无国界、无种族、无性别、无资历、无门弟,当然传统师生之间那种上尊下卑的猫鼠关系中的畏惧感也将消失。广州市的一位中学教师,在网络上用QQ聊天方式,使得一名学生迷途知返。当然,网络教育也有不足的一面,因为教育离不开面对面的人际互动,用那个冷冰冰的机器来代替教师,最终缺失了真情激荡,缺失了体态语言,缺失了暗示与感染、示范与模仿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因此,教育的目标最终还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
其三,网络还是一个全球性的巨型知识库,或者说是一个知识超级市场。一方面从中获得不同学科的最新鲜的知识,另一方面,在这里最有价值的知识可以寻找到出价最高的买主,实现知识价值的再发现并立即转化为价格,知识就是财富不再是一个口号,如同比尔·盖茨那样靠知识致富,当然这也进一步激发了人们智力的创造热情。
5、教育的现代功能观——服务。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最后一个与以前不同的含义是,教育作为一门产业,其核心是一种服务,学校的设立和教师的存在,来自为学生及其家长的服务。这种观念来自知识作为一种产品,通过教育或学校的服务,提供给(学生及其家长)消费者,因而他们受到了法律保护。那么,为什么计划经济时代不说服务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的教育经费来源,从表面上看,是各级政府支付的,而实际上是纳税人的钱,学生和家长通过各种缴税(如农业税、所得税、商品消费税)等提供了政府经费,政府再拨划到各级各类学校中。计划经济时代就看不出这个特点。
教育是一种服务,是很具有挑战性的,在广泛的观念上,它直捣几千年来“师道尊严”的深层,要求教师“俯下身”与孩子们交流,有利于释放孩子们的紧张情绪、有利于师生之间的友好沟通,这是教育面向现代化内涵中的一个最直接最明显的效果。教育是一种服务,给了学生和家长很多法律保障的权利,如学业成绩可以看成自己的隐私,学习活动中受到尊重,不因各种学业受到歧视,以及在学校各种活动中生命受到保护。
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的时代精神
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中要求:“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清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给当前教育提出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其中的学习型社会涉及到一个国内正在兴起的研究热点——社区教育。从计划经济转型到市场经济,传统的“单位人”转变为社区人,国外盛行多年的社区学院纳入我国教育视野,其深层意义不仅在于物质上的生存(如就业培训、养保保健、环境生态等),还触及到精神文化领域的诸多价值观念,如生存的幸福感,休闲的愉悦感,交流的亲情感等,这些令教育的视野从知识传授走向人文关怀,令人的全面发展含义推广到人的全面关怀。这个新形势下的教育目标,体现了党和政府的“为人民服务”精神。
(本文系广州市社会科学“十五”规划2000-2003年度课题成果)
责编:唐河插图:陈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