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6期

顾明远和他的基础教育情结

作者:薛卫东 袁卫新




  年轻的时候,他起初并不想当教师
  
  “我年轻的时候,起初并不想当老师!”如果这句话出自中国著名教育家顾明远之口,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
  但这是真的。和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年轻的顾明远并不想当老师。这一点,顾明远教授从来没有刻意隐瞒过。
  顾明远祖籍江苏江阴。他九岁丧父,幼时家境贫寒,上高中时靠亲戚的资助才完成了学业,加之时局动荡,历尽了生活的艰辛。1948年,顾明远南菁中学毕业后,想得最多的是当一名建筑工程师,于是,他报考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然而好梦难圆,他落榜了。
  经过短暂的失意与彷徨之后,顾明远很快校正了自己的人生定位,在上海一所小学任教。就这样,顾明远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生涯。那年他19岁。
  当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走近他时,顾明远开始爱上了师者的生活。第二年他报考了中国最好的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天遂人愿,他考中了,成了新中国自己培育的最早的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1951年,顾明远作为第一批派往前苏联学习的留学生之一,赴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系学习。5年后,他归国时,对前苏联赞可夫的教育思想已有相当精深的理解。
  从苏联回国后,他被分配到了北京师范大学附中工作。在附中他先后担任过教导主任和校长。
  到后来,顾明远教授就成了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教式”的教育家: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他的头衔与日俱增: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世界比较教育学会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教育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会长……
  有了这种“全教”的经历,在以后50多年的教育工作中,他始终把基础教育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他时刻关注着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千方百计为基础教育把脉开方。
  在《我的教育探索——顾明远教育论文选》中,顾老以多篇文章论述小学教育问题。如《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个问题》《阅读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论课外活动》等。顾明远教授倡导愉快教育,《“愉快教育”值得提倡》《“欢乐教育”的实质是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等文表达了他的愉快教育理念。
  他总是运用自己在教育界的影响力,呼唤人们对中国基础教育的关注。
  1996年,顾明远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西部开发中,最基础的工程应该是基础教育。1999年11月18日,顾明远教授来到人民日报网络版强国论坛做客,与网友交流“国际教育比较”和“教育发展”问题时,强调指出:基础教育是重中之重,我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仍然很薄弱,必须进一步巩固,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1996年,顾明远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提高教师素质是深化教育改革的关键,基础教育更是如此。
  
  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他走上街头设摊咨询,为家长释疑解惑
  
  在理论上,顾明远教授的“现代教育论”、“主体、客体统一论”以及在比较教育方面的理论无疑是顾老进献给中国基础教育的三份大礼。
  由于历史原因,他真正的研究工作是从1979年开始的。当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以后,教育如何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顾明远查阅了大量的外国著作,研读了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有关论述,于1980年提出了“现代教育是现代生产的产物,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普遍规律”的观点。为此,他在全国各地做演讲达数十次,每次听众逾千人,影响极大。1981年他又提出“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的主张,认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主导作用,学生应起主体作用,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这一观点,与当时流行的教育理论相左。于是他的观点引起了广泛的争论,甚至受到来自当时教育权威的压力。最后,这场理论的争论以顾明远的胜利而告终。应该说,这场胜利远不只是顾明远个人的胜利,他为中国现代教育改革开垦出了一片沃土,以后涌现出的各种新锐的教育理论,都只不过是长在这块沃土上的五彩缤纷的花朵而已。
  有时候,一门学科的发展往往与一个人的努力鼓呼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中国比较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上顾明远先生可谓是筚路蓝缕。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里,比较教育学被认为是西方的东西而取消。改革开放后,时任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的顾明远认识到比较教育学的重要性。80年代初,他与王承绪、朱勃共同主编了我国建国以来的第一本比较教育教材。80年代中期,他观察、总结世界教育发展的动向和规律,撰写了《世界教育发展的启示》一书,对我国教育改革产生积极影响。
  近两千多年来,从隋文帝的开科取士,到现在的千军万马同挤高考独木桥,中国教育就深深地打上了应试教育的烙印。如何把中国教育从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拖出来,就成了摆在中国教育家面前的一道久攻难破的难题。在这方面顾明远教授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顾明远多次指出,我国的基础教育必须改革,要更多地重视发展人的素质,不要太功利,要把教育作为发展人,使人成长的主要途径。针对一位名校校长“应试能力也是能力,与素质教育不矛盾,也应该算做素质教育”的观点,顾明远毫不客气地指出:这哪里是什么能力问题,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相互对立的教育观念。
  一有机会,他总是在推广他的素质教育观念。面对有着强大惯性冲力的应试教育的围攻,他总是奋力还击,有时甚至赤膊上阵。当江永一中出现高二学生违规高考时,顾明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这是典型的应试教育在作祟,这样做将使教育走向畸型。”面对教育界出现的重视素质教育的苗头,他总是为之鼓与呼,当他得知南京一理科考生满分作文引得南京大学招贤若渴时,他表示赞赏:“这正说明了人文素质的重要性,大学看重的是一个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本身具备的人文素质,而不仅仅是一个考试分数。”
  虽然,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他的这些努力有时会显得有点微不足道,但他为中国基础教育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中撕开了一道口子,让清新的阳光从这道口子里照射了进来,让人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顾老兼任教育方面的社会职务很多,一年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校外参与活动,但不管多忙,无论谁的来信他都亲笔回信,包括小学生。有一位小学生来信向他诉说学习困难,成绩差,与同学关系不好,心情很忧郁,顾老多次去信开导他,直到问题解决。
  为了拉近与基础教育的距离,有时他甚至走上街头摆摊设点,为家长教育子女释疑解惑。只要他一出现,他的摊前总是排满了长龙。2000年4月8日上午,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一位带着孩子的父亲坐到顾老对面,说:“我的女儿8岁了,书上的东西,有的记住了,有的记不住,我们给她讲,明白了,第二天又忘了,让人着急。”顾老说:“这不是记忆力不好,小孩子逻辑思维差,形象思维好,很正常。”这位家长点点头,满意地走了。因为他知道,回答他问题的,是中国最好的基础教育专家。
  他总是把对基础教育的关注,融入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统一之中。这样,他就不仅仅是一位教育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出色的教育实践家。
  (摘自《师道》2002年第10期)
  责编:龚凉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