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期

备课的革命

作者:成 浩




  据专家统计,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了其劳动总量的50%,而在这其中,备课又是牵扯他们时间精力最多的一项内容。因此,有必要在中小学来一场——
  
  从一位老师的来信看与教案有关的无效劳动
  一位老师曾给他的上级领导写过一封信,信中有这样一段话:
  从教以来,我感到最厌恶、最痛恨、最无可奈何而不得已为之、灵魂为之受苦最多的,便是——造假材料。
  这些假材料名目繁多,惊人之至,被冠以“教学常规”的美名,但实则是一些浪费教师们时间与精力、将老师们变得越来越愚蠢的不干不行、干了白干的任务。
  ……单是“备课本”,就非常压制人。首要的要求就是“项目齐全”、“字数充足”,但备课本上却有许多毫无必要的项目,有好多不必要的书写内容,并且无论教龄多么长,一本书教过多少年,一样的教案写过多少遍,每次都是从头再来。这些东西对教学本身没多少帮助,然而老师们却不得不整天忙于编造这类东西,哪有工夫去搞研究,搞创造?
  人们都说中小学教师的劳动量大,工作辛苦。他们辛苦在什么地方?这位老师的话道出了其中的某一方面。我多年来在基层从事教学、教学管理和教学研究工作,对于教师工作的辛苦,自身曾有过深刻的体验,也做过较广泛的调查研究。我认为,教师的工作头绪不管有多么多,劳动量多么大,划分起来不外乎两类:一是教师应该做而且需要做好的工作,这些工作多一点累一点都是正常现象,这是有效劳动。一是教师做了没有用却又不能不做的工作,这是无效劳动。教师的无效劳动有多少?有专家曾公布过调查统计结果,中小学教师的无效劳动大约占50%。经我多年来的观察发现,教师的无效劳动大多表现在七个方面:常规项目多,重复工作多,作业批改多,编造材料多,参加会议多,应付检查多,重复培训多。在这七多中有“四多”都和教师的教案有关。如在教师的常规项目中,备课是牵扯老师们时间和精力最多的一项内容,其中包括计划、单元备课、课时教案。对教案的要求是课型齐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教具、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板书设计、时间分配等项目要填写齐全,每节课后要写教后记。课课都要填得那样全,并且,年年都要从头再来,年年做这些重复工作。老师们不想重复也没有办法,有些学校喜欢“周查月评”,所检查者当然是常规居多。更甚者,教师每天上课前,教案要经有关领导检查签字后方能使用,否则“违规”,不算工作量。这些材料,做不过来就补,就应付,就抄,就造。在一次语文骨干教师座谈会上,我曾问过上完课后再补教案的有多少人,在场的34位老师举起了34只手。抄来补去,忙忙碌碌,里面有用的成分能有多少?这34位可都是学校的骨干带头教师啊!
  无效劳动所带来的危害是很大的,概括起来就是无用,无味,有害。其一,物极必反是一条规律,夯过了头,就会夯出“浆”来而事与愿违,越夯越不结实。其二,教师的无效劳动必然要转嫁到学生身上,造成学生负担的加重。可以说,学生的负担过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无效劳动过多、负担过重造成的。其三,重负下的中小学教师无法“充电”,无法发展,更谈不上创造。教师得不到发展,能力得不到提高,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发展。其四,造假劳动多,毒害师生心灵。学校检查常规,教师忙于编造材料,这种所谓的“劳动”,已不仅仅是无效,而是骗人误己,贻害无穷。
  问题是谁造成的呢?是教师个人造成的吗?不可否认,教师队伍中确实有那种工作上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人,但这毕竟是少数,属于个别人的问题。当在一个学校里,你也“转圈”,我也“打夯”,大家都“转圈”“打夯”的时候,显然就不再是个人问题了。我的看法是:管理使之然。
  
  备课=写教案?
  
  管理中的因循守旧、呆板僵化、对教师不放心等因素带来了教师工作的大量的无效劳动。就备课而言,一个偏狭的认识造成了长期以来管理的误区。这种偏狭的认识就是:备课=写教案。许多教育管理者们大多把教师的备课盯在了写教案上,写教案就是备课的全部,谁在奋课本上项目填得全、字写得密,谁就备课认真,谁就备得充分,谁就可以得高分。于是,在一些学校的教案检查中,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得分高的基本上是那些刚上岗的青年教师或者喜欢拿现成的《教案》就抄的教师。而那些一本书教过多年,教材滥熟于心,不在抄抄写写上下功夫的教师的备课却不见得得高分。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个学校在期末要查教师教案,一位教师平时不写教案,此时的他仍不慌不忙,从他的同事中拿过一本,交给了他的一个字写得好的学生,经过几天的加班加点,教案交了上去。检查的结果是:由学生代抄的“新版”教案得了“优”,而被抄的教师的“原版”教案得了“良”。原因很简单,学生代抄的教案书写认真整齐清楚,比原版教案“好”多了。
  教案的检查能有这样的结果,一些学校的管理者也就有这样不解的疑惑:教案写得细得分高的老师课的效果不见得好,教案写得简略得分低的老师课的效果并不见得差。
  事实上,对有些教案写得差的老师而言,不仅不存在课上得差的问题,而是这些老师的课是出奇的好。
  早就听说,国内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老师一年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上哪一课或者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不带教案。以前只是听说,不曾亲见。可在1993年魏老师应邀来我县上课时,我们看到他只拿一本课本就和学生们上了一节非常精彩的课。
  何文浩是湖北的特级教师,他在高三的物理课上不拿教案上课,并且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而他带的班高考成绩非常优异。
  赵谦详是全国十佳教师,他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也是上课没有教案。年过50的他现在已从吉林被挖到了北京。
  我想,用我们常规检查办法来检查魏书生、何文浩、赵谦详,不知他们的常规教学该得几分?
  也许有人说,魏书生在学校里是校长,没有人检查校长的教案。可是我知道,何文浩、赵谦详不是校长,学校里也没人检查他们的教案。
  了解上述三位名师的人都知道,这些人的教案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肚子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儿准备到哪儿。何文浩的头脑中有上千道各种类型的物理题目,每种题目都有若干种处理办法。魏书生无论去哪里讲学,日记就写到哪里,为学生准备的书籍资料就搜集到哪里。赵谦详即使旅行结婚也是习惯性的把随见随感写成诗歌文章,而这些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诗文很快就变成了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材料。
  也许有人说,你举的例子都是一些名教师,他们的素质高,能力强,教学效果出众,并不能作为普通老师的代表,不足为凭。
  可是,早在1987年前后,我在一所初中任教导主任的时候,我们和老师们定了一个规矩,同一册教材已经上过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老教师,在写教案的时候可以写简案,或者在旧教案上做些修改补充。这样做的结果是减少了这些老师的无效劳动,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个学校的教学成绩在全县名列前茅。
  时隔十多年,当我们在全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中进行“超常规”发展的时候,在第一批104名教师中还没有听到哪一位老师因为教案写简了而从负面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恰恰相反,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有很多老师正因为有了“超常规”的行动,而带来了“跨越式”的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为上课做准备。从直接关系看,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是备课,准备教具器械是备课,到图书馆查找资料是备课,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等也是备课。从间接关系看,教师的读书学习、开会研讨、写论文随笔、参加社会实践、访名人、游山川等等也是备课。在语文界流行着一句著名的话——“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将其与语文教师的备课联系起来,完全可以延伸出这样一句话:教师备课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教师应对教学的需要,也是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