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期

梅香本是雪炼成

作者:熊平凡 何宗焕




  1981年春,王金文背着铺盖上了寨。那是怎样一所学校呀!墙壁千疮百孔,门板窗格全无,桌凳破烂不堪,天晴时屋顶上阳光如泄,雨天则是屋漏如注……然而最让王金文心焦的是开学几天了,学生还到不齐。王金文就白天动手修检房屋,修理课桌门窗,晚上提个手电筒走村串户,苦口婆心动员学生入学。
  学生周兰花,离校有五华里,途中要过七座独木桥,她的父母很不放心。王金文与她父母商量,雨雪天他负责接送。这一承诺就是三年。有一次,下大雪,王金文背着小兰花一步一滑去上学,在坡上,一个趔趄,哧溜溜就往山下滚,幸亏有棵树挡着才没弄出大事来。小兰花由于有王老师护着,状况还好,王金文却被弄了个大花脸,脸上血痕道道。还有个刘湘东,家住寨背,上学要翻一座三百多米高的山,山路两旁柴草长得一人多深,阴森怕人。王金文为了便利他上学,花了一个星期天,砍路旁的柴草,荆棘上的刺在他手上刺出了数不清的血孔,镰刀把手掌磨出了血泡,一周下来,他的两只手都只见血痂不见好肉,小湘东上学的路却宽敞平坦了。
   芙蓉寨山高水冷,冬天来得早。孩子们上课写字,小手冻得通红。王金文利用星期天上山砍柴烧木炭,烧窑灰,一担担挑到学校,在教室里烧炭火给学生取暖,十多年来年年如此,且从未要过学校一分钱报酬。1984年王金文上山砍柴烧炭,不幸砍伤了大腿,痛得不能行走。为了不耽误学生课业,他把爱人喊上山代他上课,他自己坐在椅子上现场“指挥”,一丝不苟。
  十多年过去,芙蓉寨由昔日的文盲村变成了文化村,往日的贫困户开始走向富裕。谈到这一巨大变化,乡亲们无不深情地说:“这都搭帮王老师啊!”
  2001年下半年,王金文又肩负着新的使命,带着芙蓉寨的四个孩子,最大的9岁,最小的6岁到离寨十几里的中江小学读书。他便一身三任,当爹当妈当老师。星期一,他带着这几个小家伙,牵着抱着,翻山越岭十几里到中江去读书。到了星期五,他又带着这群孩子爬山过坳回到芙蓉寨,把他们一个个送回家。在学校里,孩子们的吃喝拉撒他都得一一照看,教书、洗衣、做饭、盖被子都是他的事。一年多来,他朝如斯,夕如斯,风里来,雨里去,冰雪无阻。我们问他,这期间有没有什么故事,家长们都说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故事都没有,一年多来,学生连伤风感冒都没发生过,一切都很平安、平静,他从没为这事情操过太多的心。家长们也没说过别的,每次当我从他们手上接过孩子或他们从我手上接过孩子时,就只一句话:“谢谢你啊,王老师。”没故事就是最好的故事,没多话就是最大的信任啊!这让我想起了“本色”二字,教师的本色就是真诚和奉献。
  这三个老师,只是攸县教师的一个缩影。县教育局长谭小宁也多次感叹,最令人敬佩的就是那些小学教师和在贫困山区工作的教师,他们对生活待遇要求不高,对工作却要求极严,什么困难都无所畏惧,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教师最优秀的品质,就像斗雪的红梅,纵使地冻天寒,依然迎风挺立,幽香阵阵。
  (摘自《湖南教育》2003年第3期)
  责编:叶万军 插图:陈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