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4期

大学“漂”族

作者:蒲红果




  时下,相当一部分已经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仍“漂”在校园,构成了一支阵容强大的“不就业族”。他们不就业的原因自然不是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是另有所图。记者对北京各大高校“不就业族”不就业理由的采访结果表明:70%的人为了考研,而其中许多人的目的很简单,“有了高学历以后赚钱会更多”。
  追求高学历不是坏事,但是就大学生而言,如果把高学历和赚钱更多等同起来,并把它作为自己的就业观念和价值取向,就业时以经济利益为导向,把“赚钱”作为目标,显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考研为了更有用
  
  时下,北京、上海、江苏、广东、西安等地高等院校的应届毕业生都希望能够缓开派遣证,加入“不就业族”。其中,北京60多所普通高校的“不就业族”阵容更是庞大。
  几年前,教育行政部门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期延长为两年。而北京晨报报道说,全国高校毕业生当年不就业者占总数的17%,北京申请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则更高。
  记者了解到,不就业者的首要原因是考研。此外,部分不就业者正等待通过托福、GRE考试出国。据北京报道,北大因考研和出国不就业的毕业生占“不就业族”的80%至90%。
  “为了考研我已经在北大呆了两年了,吃住都在北大。”两年前从山东大学毕业后就来北京考研的李永说,“就业压力这样大,不如继续深造,考研就是为了再次改变命运。”
  据报道,山东轻工业学院的材料系是个考研大系,考研命中率高达35%。“不考研怎么办?”该系的一位男生说,他所学的专业名为宝石专业,可很多人分配去了玻璃厂,“学了4年,毕业后却去工厂当工人,我不甘心。”
  考研已然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佳独木桥。“就是要通过考研摆脱现有处境,研究生才更容易争取到高薪和提升的机会,别的没考虑那么多。”两位为考研结伴漂在北京理工大学的2002届毕业生表示,“研究生是非考上不可,今年考不上,明年继续。”
  
  有用就是能赚钱?
  
  尽管“不就业族”只是成千上万名高校毕业生中的小部分,但他们的存在依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不仅在于他们选择了一条似乎并非“正途”的道路,更主要的是他们的行为所传达的一种价值取向。
  “不就业族”的出现一方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择业观念的转变,他们不再死死抱住学校和教育机构不放,敢于放弃“铁饭碗”,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方式。但同时,在“人的价值如何实现”和“就业究竟为了什么”等问题上,这些年轻人存在明显的惶惑和偏差。
  “现在谁要是提‘为人民服务’、‘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之类的话语,会被认为是虚伪和不可理喻。”在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园里,行色匆匆的小陈说,“在这个商业社会,有身份,能赚钱,就是实现了自己的价值,就被认为是人才、有用。”
  记者在对“不就业族”采访中有一种强烈的感觉,“自我”充斥着这些年轻的头脑,他们的“有用”几乎完全是站在个人利益立场上的表态。广州某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更倾向于实际经济利益。在待选的16项标准中,个人收入的被选率居首位,达82.2%,收入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价值的重要标志。
  调查中还发现,在工作价值观上,被访大学生选择“体现自己的价值”、“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挣钱”的人数比例依次居前三位,占总人数的七成左右。
  “谁不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呀!说考研为了别人一点都不现实,就像王朔说的那样,为别人活着即便出自真诚也在技术上做不到,所以最现实的就是能挣更多的钱,钱是一个衡量尺度。尽管大家不这么说,而大家都这么想和这么做。”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大四学生小吴胸有成竹地说,“拥有高学历自己混起来也轻松一点,才算是个有用的人。”
  
  赚钱才能体现价值?
  
  社会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重塑。就大学生而言,有些人在选择职业时,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甚至有的大学生以经济利益为导向,贪图生活享受,更不用说到贫困地区去了。这让人不禁要问,对大学生而言,什么是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从经济学角度看,劳动力成为市场资源必然讲求价值与价格的相对统一。因此我们既鼓励个人奋斗和个人价值的满足,同时还要强调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北大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程教授说,“这也是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必须重视的问题,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树立需要引导。”
  因此,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大学生深厚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走出以个人为中心的狭隘小圈子,摒弃自私自利、享乐腐化等思想观念。
  “正如马克思在《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所指出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高级记者张永义表示,“大学生只有在为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才能体会到人生的幸福。”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念和社会心态层面,理性精神、利益意识、个体取向逐渐增强,而在实际行动和日常生活领域,青年的自主倾向、现实定位、多样选择日益凸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社会学博士沈杰说,“能否对当今青年的新特质、新走势、新问题,做出更及时的科学把握、更深切的价值理解、更到位的人本关怀,是做好青年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缓就业可能带来恶性循环
  
  “不就业族”的认识误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不就业族”阵容的扩大,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压力。
  离2003年考研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备战考研已经到了最紧张的阶段。各高校的课堂上、自习室、食堂、宿舍既有在校考生,又有在职考生,已是人满为患。
  尽管总体上高校对于“不就业族”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对于毕业后不就业的做法,多数高校都表示不支持。毕业生因考研或找到的工作不理想便轻易办理缓就业,漂在校园,不利于学校的管理,况且目前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放弃已有的就业机会与下一届毕业生竞争,将使毕业生就业难度更大。
  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缓就业,尽管当年看起来,好像就业压力有所缓解,但这些“不就业族”的就业压力积攒在一起,推移到下一届、下几届,将使以后的就业压力更大。压力变大,毕业生更加死盯考研这一条路,再缓就业,由此将形成“缓就业—考研—再缓就业”的恶性循环。
  因此,教育界一些人士对此表示出了忧虑和担心。“既要保障毕业生延期择业的权利,但更要看到越来越多的‘不就业族’等待就业给就业市场带来的压力。”中国人民大学就业中心樊主任认为,“缓就业一定要慎重。”
  不少应届毕业生为了考研而选择“不就业”,更有一些在职人员宁愿弃职考研,热衷考研、考证不是出于社会需要而是别人考我也考的盲从。“渴望成才却没有目标,考研考证不能只是随大流。”贵州大学历史系陈教授表示,“优秀的标准不是高学历而是适合需要。对于不就业考研,毕业生还需冷静对待。”
  (荐自2003年1月8日千龙新闻网)
  责编:子丑插图刘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