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

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

作者:于 漪




  
  三、自我超越
  
   做老师一定要与学生一起成长,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老师。因此,我要不断追求、自我超越,达到一个个新的境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目标。如开始做语文老师时,为了能在课堂上站下来,我追求八个字:“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一定要研究学生,不研究学生怎么能教他们呢?我是育人啊,教学是为育人服务的,因此我追求这个境界,书要滚瓜烂熟,上课不看教材,都在肚子里。第二步,我领悟到我是教语文的,带领学生要学习规范的语言文字,自己要做榜样,所以下决心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力求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要学生写文章,你自己就要写。为了力争做到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就用以死求活的笨办法,把上课的每句话写出来,然后修改再背出来,背出来再口语化。我每天上班要走一刻钟路才乘到汽车,这一刻钟,每天脑子像过电影,怎么教学生能吸收,教学内容怎么开展、怎么让学生进入兴奋状态、掀起高潮,教完后再写教后记。老师的教学语言不是大白话,要有文化含量,要有相当大的词汇量,要有文化气质。学生既学规范的书面语言,又学你教师规范的、生动的、流畅的语言,课堂教学效率就可能提高一倍。接着我又追求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我觉得学生学习太苦,一天坐七八节课,我坐在那里也要累得够呛,老师要设身处地为学生想。数学、物理等学科特别到高中逻辑思维很强,我想语文这人文学科能否让学生有点艺术享受,于是我追求教学中春风化雨、艺术享受。70年代末,我就考虑如何用知识含量高、能打开心扉的导语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因为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他有兴趣,入了迷,就不以为苦、不以为累,爱学乐学。课堂教学节奏、讲和练的角度方式以及课结束应该怎样语音缭绕等等作一番研究。教课是很有趣、很有味道的,如果学生两节课上下来说,“呀,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我就开心了。如果把它记下来,应是师生共同创造的一篇优美的散文。学生愿学乐学只是开始,我又考虑以学生为本,还没有真正做到,于是在80年代,我拼命探索的是师生互动,综合效益。课堂里单打一对学生培养远远不够,一定要提高综合素质。我体会到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有机融合了德育和美育,三育一体,课就立体化了。立体化多功能,就是对人多方面培养,教学效率、教学质量能明显提高。在整个从教的过程中我原来只考虑一身正气,师风考虑得较多,这还不够,要带领学生学习,特别是现在这个时代,新信息如潮涌,因此学尤为重要,于是我又提出八个字“师风可学,学风可师”,努力攀登。作为老师,身上要有正气,师风可学,以正压邪,同时学风也应该是学生的榜样,否则只是叫学生学,你自己怎么学,不钻进去,就无发言权。所以要“师风可学,学风可师”。我想就是这样不断自我否定、自我超越,总想达到一个合格的教师境界。我所理解的“合格”的“格”不是用量化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国家把自己的希望交给我们,人民把自己的子女交给我们,这个“格”的要求是很高的。所以我一辈子追求教师的人格力量,但是一辈子用两把尺子量,靠两个支柱支撑,聚焦在反思上,不断地自我否定、自我超越,力求做一名合格的基础教育的教师。那天到华东师大继续教育学院上课,遇到一位1951年的学生,离休干部,她叫我于漪老师,她说当初你是打着小辫子给我们上课的,现在一晃50年了。真是不堪回首话当年。我想一个人生命是有限的,作为一名老师,把有限的生命融入常青的、伟大的、辉煌的教育事业中,我觉得是此生有幸。
  (摘自《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年第2期)
  责编:唐河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