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2期

让孩子的心灵云淡风轻

作者:彭 剑




   校园里的心理咨询室和面向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这一正在大力建设的教育新领域,是否会在不远的将来,为多数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
  
  2002年11月18日至20日,全国中小学幼儿园心理教育研讨会在南京市第五中学举行。
  与此同时,南京的300多名中小学教师正准备参加由市教育局举办的心理教师资格认证考试。他们中的合格者将获得“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证书”,成为全市第一批持证上岗的心理教师。市教育局的目标是:2005年首先做到校级心理咨询员全部持证上岗,2008年做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全部持证上岗。
  两件事都让人欣慰:孩子们的心灵世界都可望得到更切实的关注,更具专业水准的呵护。
  对此,多年从事心理教育研究的专家、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宋宁持谨慎乐观态度。他算了一笔账: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共有2000多家,按目前每年培训200多名教师的规模,到2010年才能给每所学校配备
  一名心理教育老师。
  
  “让我最痛苦的还不是身体上的疼痛”
  
  据调查,小学生最大的心理困惑是学习压力和没有时间玩,其次是与父母的关系;中学生中,人际交往的困扰最让他们心烦意乱。
  南京市第五中学的杨静平老师从1993年起就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她说,老师、家长们往往只注意孩子表层的言行,不去探究、深思这言行产生的根源。而找寻“冰山下的暗流”——人际交往的挫折、青春期的困惑、成长经历中的重大事件、应试教育的束缚等,正是化解孩子心理症结、纠正不良情绪及言行的第一步。
  南京市三牌楼小学在一次心理测查中,一名五年级学生竟发出了“做人不如做动物,做动物不如去死”的灰暗信息。
  震惊之下,学校派出一名心理教师与他沟通,发现这是个很出色的男孩,由于家长对他期望值的“标杆”不断抬高,使他不堪重负。孩子流着泪向教师展示了母亲的暴力在他身上的痕迹。还说:“一次奥数成绩不理想,妈妈竟当着我的面毁坏我最心爱的玩具车,那是我考完钢琴十级得到的奖励!妈妈认为这样我才能专心。我不愿让别人知道这些,但我心里太难过了。”
  心理教师采用认知疗法、心理换位法,让孩子试着理解妈妈的良苦用心,引导他回忆妈妈的关爱,回味成功时的喜悦,逐步消解心头淤积的负面信息;劝导孩子的妈妈改变教育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宽松平和的心理环境。笑容终于又回到孩子脸上,他的学习潜能也得到了极大发挥。
  
  最好的咨询室没有围墙
  
  此次南京市心理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考核标准很严格,教师必须具有大专或相当于大专以上学历,在专业培训班学习162课时,成绩合格,提交个人成长报告、心育活动方案及专题研究报告,通过闭卷考核;心理咨询员则必须接受专业培训282课时,还要参加咨询实习,通过口试和角色扮演测试,等等。
  宋宁说,心理教育及咨询工作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极高,不是只凭热情就能做好的。不具备专业水准的从业人员在矫正心理问题时,往往失之于简单、片面,很可能造成误导和伤害。
  在五中校园漫步,阳光下课间嬉戏的同学们笑声朗朗。这扑面而来的朝气,也包含着杨静平老师那间咨询室的一份功劳。
  杨老师却说:最好的咨询室是“没有围墙”的。首先,心理教育的对象不仅是心灵出现危机征兆的学生,还应包括为数最多的普通学生、全校教职员工、相关家庭及社区成员;要关注他们的“当下生活”,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次,心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其他领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应割裂开来。南京五中已将心理教育引入语文、数学等日常课程,通过小组化教学、同伴互助、师生互动等方式,释放出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与人文情怀。这一成功的实践,已向全市推广,受到广泛好评。
  在交给语文老师批阅的笔记本中,一名母亲刚下岗的高中生吐露了一桩心事:
  “……中午放学出了校门,看到很多同学围着一个盒饭摊点买午饭。天哪,卖盒饭的竟然是我妈,我只觉得头轰地一声炸开了。偏偏妈妈这时看见了我,大声地叫我的名字。我赶紧低下头逃开了。”
  戚雪晴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孩子如何面对家庭变故、如何理解父母劳动的重要心理问题,这种带有社会性的问题会给不少孩子带来心理挑战。”她组织一次课堂讨论:如果我碰到了这个问题,明天我该怎么办?不少同学的回答是,回家和妈妈商量,让她明天不要到学校门口来摆摊了。戚老师先不予置评,而是介绍了一篇课文:《一碗阳春面》。同学们无不被文中母子三人在困境中相互鼓劲的亲情深深打动,渐渐理解了那位母亲的辛劳。还有同学说,明天我就去帮妈妈卖盒饭。戚老师笑着说,理解了妈妈就会让妈妈感到最大的欣慰,不一定要去帮卖盒饭,努力学习、争取成才也是一种理解父母、报答父母的表现。这堂课上,老师和同学们共同体验了心灵的成长。
  多多关注“灰色的大多数”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以南京为例,目前已有三级机构为中小学生提供心理援助:一级是南京市儿童心理卫生中心,解决严重的心理问题;二级是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测量与咨询中心,解决一般的心理问题;三级是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咨询室,为孩子们的日常心理困扰提供辅导。
  研讨会上,香港大学博士傅宏先生列举了美国学校心理辅导与中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差异。美国学校心理辅导的任务是“通过帮助学生成长为有效的学习者协助完成教育这一使命”,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在以下三方面发展: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社会性发展”,帮助孩子为未来进入社会做准备;中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则仍然在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重壁垒间徘徊,进退两难。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由其核心组织ASCA(美国学校辅导工作者协会)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校辅导标准化常模,确保各地辅导员能够为学生提供最符合现代科学要求的辅导内容;中国的同行们则多自由创造,各显神通,而科学性、规范性不足。美国的学校心理辅导高度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辅导标准;中国的心理教育最关注“优秀学生”和“问题学生”,而居于中间、人数最多的学生成为“灰色的大多数”,常处于被忽略的位置……
  要为孩子们的心灵天空驱散阴霾,唤醒阳光,仅凭为数尚少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仍然不够;惟有发展真正的素质教育,树立全民心理保健意识,我们才能欣喜地收获更多、更健康的心灵。
  (摘自2002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责编:涂乃登插图:冯日连国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