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课改,出门遇冰山

作者:成件浩




  回到自己房间,感觉不对,又返回,找到主持人,谈出我的感觉:人人发表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可如果是错误的东西却一再坚持,这样下去岂不贻误老师们,贻误更多的学生吗?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还有什么用?
  
  第四天。9月18日。
  这天的课与前面几天的差不多。
  这是赛课活动的最后一天。把课听完,把自己该完成的事完成,天黑之前,搭去邹平的车,往回赶。
  没有了应酬,没有了争议,没有了烦恼,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借在车上的时间,正好梳理一下这几天听课的头绪。
  18位老师18节课,人与人不一样,课与课有特点,但一个新课改已经把这些老师的人和课大致归为了两大阵营:传统与现代。这里的传统指的是在旧有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学,现代是指在现代先进教育理念下的实践,具体说就是新课改精神下的教学。这里并不排除许多老师已经由传统在向现代的过渡与转变。这种传统与现代区别的焦点就是师生关系。
  首先,在认识方式上,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将传授知识放在突出位置,引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而学生通过教师的指导,经过感知、记忆、想像等认知活动体验知识。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则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表现在语文课堂上,就是大多学习写了什么,略加关注怎么写的,而很少深入到为什么这样写的层面上去。在一定程度上,认知方式上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认知结果,也使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独立性、灵活性和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具有现代特征的教学,应当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的具体落实。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和自主权,并尽量多地给他们以时间和空间,强调“发现——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真正主人,他们可以自主的充分理解、感受文章的主旨、情感、特色,获得自己的独特体验和发现。这就大大拓展了学生思维的自由度。教师以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师良好的认识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方式,而学生时时闪耀着思维火花的认知方式,也不时地对教师的认知方式以触动。这种认知方式上的融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从心理的沟通上,传统的课堂教学,师生之间的交流主要是知识的输出与输入,教师对教学知识结构的处理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教师常常出来示范,常常强加给学生标准答案,或者设下套子请君入瓮。学生尽管不一定真正理解与接受,但慑于教师的权威,也不能提出别的看法,其学习态度、动机、需要、兴趣、信念、意志往往因教师的需要而无奈的改变,师生之间缺少心与心的交流。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上,教师是参与者、组织者,参与整个学习活动,教师的情感伴随学生情感的波动而起伏,这里充分展示了人性化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主导者,学生也不再是总受制约的主体者,师生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眼神交融、语言交流。此时的学习过程,学生的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句语言都能使教师心神领会,而教师的一个指点、一句旁白往往让学生豁然开朗。在这种良好的交往过程中,师生真正得到了尊重、民主、平等、友善、理解的心理情感考验,学习活动成了富有生命力的活动。
  要真正建立具有现代理念的师生关系,教师进行恰当的角色定位是个关键。多年来,教师总以学生的领导者、管理者自居,于是站在学生面前的常是威严和监管;教师习惯了自己知识的传播者的身份,灌输式的教学也就常盛不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上的教师角色显然已退化甚至会消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逐步深入人心,民主、平等观念适应于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也适合于师生关系,“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的对话过程中进行”。随着知识更新步伐的加快,获取知识渠道的拓展,现代教师的角色自然的就发展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正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
  对比之中,想想我们三位老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我们没有理由不信心十足,理直气壮。我对同行的几位老师说,这次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把课改的思想和实践带到了赛场,将课改之风刮到了黄河两岸。对我们的课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大家议论纷纷,这是好事,这说明我们的改革实践有突破,有新意,切实触动了人们的思想。我们回去后正好把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加以归纳,整合,对的就吸收,错误的就摒弃,全面推进我们的实验。至于最后结果,估计不会太乐观,因为我们的课与他们相比反差太大。如果是研讨会,结果会好一些,可这是优质课评选,什么样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不管怎样,你们三个风华正茂,赶上了好时候。
  走一路,想一路,聊一路。七点10分,到邹平。
  后来,结果出来了,虽然早有思想准备,但仍出乎我的预料:那位在第一天提名还在小贺后面的外县教师排成了第一,小贺排在了第三,刘红霞、赵冬晓则排在并列第15,也就是在18个人中并列排倒数第三。
  我从来不会过高的估计自己,对我们的老师也是一样。但这次,我们这么好的老师,上出了这么好的课,却得到如此不公正的结果,作为他们的教研员,他们的合作伙伴,我除了自责以外,别无办法。
  赛课之中常有“猫腻”,这不是什么新鲜事儿,更何况教学观与评价观有天壤之别。
  星期天,我去岳父家,随手拿来一张报纸,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年轻人遇到一捕蟹老人,看到老人的蟹篓没有上盖,便提醒说:“老伯,您的蟹篓忘了上盖。”老人笑着说:“小伙子,谢谢你的好意,蟹篓是不用盖子的。要是有蟹爬出来,别的蟹就会把它钳住,跑不掉的。”
  人物一理。
  但是,能说我们失败了吗?
  先进的评课理念站在我们这边,崭新的教学实践站在我们这边,课堂上焕发出勃勃生命力的学生站在我们这边,锐意改革的老师们站在我们这边,台上台下发自内心为师生的精彩欢呼的一阵又一阵的掌声笑声站在我们这边,无限的希望美好的未来站在我们这边……这一切的一切能叫“失败”吗?
  科学与民主的大旗,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高扬过,有人为此付出了鲜血和生命。而今天,科学民主的大旗已经不是插在昔日的土地上了。
  
  后记。
  今天,9月24日,星期二,我到我县的长山镇一中听了四节课。上课的老师有5位,每节课都达到或者超过了赵冬晓课的开放程度,且学生生气勃勃,课课更加精彩。那感觉真是如沐春风,如饮佳酿——爽啊!45分钟一节课,总觉得时间还早就下课了。
  要问这些课精彩的秘诀,我看到了长山一中教学楼自上而下垂挂着的两条长幅:
  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这正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全县“初中语文师生双主体和谐发展研究”的发展方向。
  也许你会说,四节课怎么会有五位教师?其中的一节课是由学生当老师上的,这位小老师上课时给我的感觉是我县一半以上的语文老师没有她调度组织的好,她叫张胜男,长山镇第一初中初三学生。
  从长山一中的课堂上,我发现我县已经有一百个以上的赵冬晓。我还发现了数以千万计的胜过老师的张胜男们。
   责编:薛农基 插图:刘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