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青少年普法行”启动等12则

作者:佚名




  最新的研究表明,经历体验激活基因和基因产物,决定大脑的形态和功能组织。在出生直至一岁,人将失去一半的神经元和神经细胞,也是神经细胞的突触产生和消失的关键时期,这些“幸存”的神经元和突触决定了大脑的功能,而婴儿的经历和体验,在这一过程中至关重要。比如说,婴儿出生1-2天就有“认母”意识,早至6个月就受到周围语言的影响。因此,父母、照料者以及经常与孩子相处的其他人员与孩子的成功密切相关。
  专家们指出:对胎儿和婴儿进行抚摩,尽早地同婴儿交流、做游戏,都是促进婴儿早期大脑发育的简易有效的方法。
  (摘自2002年11月25日《齐鲁晚报》)
  
  美国人教育孩子的12法则
  
  归属法则:保证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希望法则:永远让孩子看到希望。力量法则:永远不要与孩子斗强。管理法则: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责任。声音法则:要倾听孩子的声音。榜样法则: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求同存异法则:尊重孩子对世界的看法并尽量理解他们。后果法则:让孩子了解其行为中可能产生的后果。处罚法则:这一法则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和报复心理,慎用。结构法则:教孩子从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20码法则:尊重孩子的独立倾向,与其保持至少20码的距离。4W法则:任何时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谁在一起(WHO),在什么地方(WHERE),在干什么(WHAT),以及什么时候回家(WHEN)。
  (摘自2002年11月11日《现代教育报》)
  
  日本关注中小学生
  学习障碍问题
  
  日本文部科学省日前进行的一项全国调查表明,患有“学习障碍(LD)”及“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状(ADHD)”等的中小学生占全体中小学生比例的6.3%。根据上述百分比,40人的班级中就有2至3人患有以上症状。
  调查对象是全国5个地区的4万名中小学生,调查方式是听取任课教师的陈述。结果,因“学习障碍”等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占调查对象的4.5%,“行动困难”的则占2.9%,“在某一方面有困难”的占6.3%—其中男生占8.9%,女生占3.7%,男生多于女生。
  患有“学习障碍”、“精力不集中多动性症状”的学生中,有的“只是极端缺乏计算、写汉字或朗读能力”,有的“只是思考问题没有条理”,还有的“极端地心神不定”和“在教室中过度跑动”,具有与儿童年龄不相符的多动和冲动行为。造成这些情况有孩子们所处环境变化的原因,但有许多问题尚无科学的解释。
  文部科学省决定今后将确定学习障碍和精力不集中多动症状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并努力让人们了解这些定义和标准。文部科学省还计划将目前负责特殊教育的盲、聋、保育学校重新改编成“特别援助学校”,建立对患有新类型障碍的儿童也能采取相应措施的教育体制。
  (王雪森摘自2002年10月27日《参考消息》)
  本栏责编:未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