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第1期
重点学校:做大做强何为先
作者:翁乾明
“做大”与“做强”是相互依存的。“做强”是“做大”的本钱;“做大”是手段,“做强”才是目的。因为“做强”了才会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才会使优质教育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才可能真正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当前学校建设的一个普遍倾向,就是只注重“做大”,不注重“做强”。在我们周围不难找到这样的学校:投入大量的资金,建起了高标准的设施,明显改善了硬件条件,但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却是模糊的,培养模式仍是僵化的,校本课程还是空白的,队伍建设仍是滞后的,校园文化却是消极的,价值取向仍是功利的,社区参与还是微弱的,师生关系却是冰冷的,设施使用仍是低效的,质量保障却是脆弱的,社会声誉仍是不佳的。也就是说,普遍存在着“大而不强”的现象。而且由于领导忽视、观念落后、师资缺乏等原因,许多设施建起来后形同虚设,利用率极低,几乎处于关闭状态,并没有真正服务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盲目追求“做大”势必造成“泡沫教育”,而“泡沫教育”产生了“假的真文凭”。“假的真文凭”(缺乏应有水平但持有真文凭)比起“真的假文凭”(确有一定水平但持有假文凭),对于学校与社会都具有更大的危害性。因此,我们的示范学校标准应增大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办学实践、办学质量等软件评估的比重。
现在正是名校扩张的最好时机,但名校扩张也要注意策略。一是名校要谨慎扩张,不要在盲目扩张的时候忽视了内部管理,把学校“做弱”;二是名校扩张重在输出文化,即在吸纳外部资金和资源的同时,特别注意输出管理、输出理念、输出经验、输出精神;三是名校扩张要及时补充优质师资,一味靠输出本部优质师资的办法,必然造成原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过度“稀释”。
(荐自2002年10月21日《文汇报》)
责编:子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