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在一统




  对于武官以及带兵镇守一方的将军们,赵匡胤的措施是削夺权力、控制钱谷、收其精兵,用这些压制政策彻底改变了自唐末五代时期就兴起的方镇割据、武人当政、朝廷自危的局面,很快稳定了中央政权,提高了朝廷和皇帝的威望。在打好了中央的基础后,赵匡胤下一步的打算就是积聚力量,对外用兵,成就自己早已盘算多年的统一天下的大业。

  面对当时混乱的政治格局,赵匡胤根据自己的实力,制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平定策略。这一策略的制定,是以血的经验为代价的。早在后周太祖的时代,就曾经集聚力量对北汉发动战争,希望能够消灭北汉政权,从此南下时就可以不再有来自背后的威胁,但一直以来都没有成功。到了周世宗柴荣统治时期,也不止一次试图消灭这一心腹大患,但却严重受挫,而且收效甚微,周世宗也死在了北征的征途上。

  北汉是辽朝的附庸,两者加起来势力较强。先从强处下手,好处是在北方取得胜利后,南方的弱小国家可兵不刃血地传檄而定。但问题关键在于,以当时宋与汉、辽的力量对比看,宋不占有绝对优势。北汉尽管只有12州之地,但兵精粮足,城坚地险。它臣服于辽,是辽的必救之国。而当时辽朝是个幅员辽阔的强大王朝,在夺取了燕云十六州这块农业经济发达地区后,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仅东京道的谷仓即储有二三十万石。辽朝以骑兵为主的军队,更是相当有战斗力的。如果宋朝首先出兵向北,一旦久攻不克,就会遇到后勤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决定“先南后北”,先吞并富裕的江南,获得充分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后,再挥兵向北,消灭北汉,收复辽朝占领的燕云十六州。北汉实际控制的地区在山西,都城在太原府,只控制着十个州,虽然割据的范围不大,但由于在京畿附近,而且长期以来一直与北方强族契丹相勾结,契丹把他们当成深入中原的触角,他们把契丹作为强大的军事后盾,唇齿相依,牵一发而动全身,凭着当时后周和北宋的实力还很难对付。

  在吸收了前人的经验和教训,经过深思熟虑以后,赵匡胤认为以眼前的局势,大宋想要消灭北汉固然不容易,但以北汉的小小地盘,想要吞并大宋也不太可能,即使是援助他们的契丹倾巢出动,北宋也不可能迅速灭亡。他觉得当务之急是趁双方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先搁置起北征北汉的计划,迅速扩大自己的实力,于是南方就成了首当其冲的蚕食目标。然而令赵匡胤本人也始料不及的是,这一搁置下来以后,平定北汉的目标当他在世时就再也没有机会实现了。

  赵匡胤确立“先南后北”的战略后,鉴于五代以来,藩镇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经常酿成祸乱的教训和进行统一战争的需要,开始进行以“强干弱枝”为目标的军制改革,加强中央禁卫部队,削弱地方军力。为此,赵匡胤规定了“更戍法”,使军队每年轮换戍边,割裂军队官兵建制关系;用“杯酒释兵权”,许以长远保持富贵的办法,迫使禁军高级将领和地方节度使交出兵权;并把带兵、调兵、用兵的权力分开,防止军队被有野心的将领所利用。“制其钱谷”,是这次军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赵匡胤认为,唐中叶以来,藩镇跋扈的重要原因是他们掌握了财政大权,有经济凭藉。为了消除积弊,宋廷规定,各州除必要经费外,所有金帛一律上缴朝廷,并于961年在各路设置了平时负责将各州县的财赋运输到中央,战时负责粮秣物资转运的官员——转运使。这样,赵匡胤不仅将全部军权和财权集中到了中央手里,防止了割据局面的再现,也为统一战争奠定了后勤基础。

  对于南方后蜀、南汉、南唐的几个政权,赵匡胤也有自己的想法。基本政策都是远交近攻的围歼方法,最终目标是一统南北。后蜀国君孟昶奢华糜费,连马桶都是七彩宝石镶嵌的,又任命了一个宠幸的年轻人掌管军政大权,这个人不过二十岁出头,读了几本兵书后就胸怀大志,自比诸葛孔明,要完成孔明六出祁山没能完成的事业,没想到碰上赵匡胤后,仅仅六十六天就亡了国。

  都城在广州的南汉国君刘鋹也一味追逐醉生梦死的生活,小小的一个岭南王国,宦官居然就有七千多人,宫中美女上万名,最受国主宠爱的是一位来自波斯国的女子,由于皮肤稍黑,所以得了个名字叫作“媚猪”。她有一个奇特的嗜好,住的宫殿必须用产自五百尺深海底的珍珠装饰。为了满足这位来自异国的高品位的皇妃,南汉国民葬身海底者不计其数。赵匡胤听说了这些事后,当即连说了几遍“我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我要拯救这一方的百姓!”随后决定灭掉南汉。

  引衣容直宋史纪:寇准为枢密直学士,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太宗怒起。准辄引帝衣,请复坐,事决乃退。太宗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

  这位南汉国君的结局也极有戏剧性。他准备了几十艘大海船,停在珠江口,委托自己最信任的一个大宦官乐范负责把金银细软和“媚猪”等美女统统装上船,时刻准备逃跑。结果等到兵败如山倒,他真的跑到海边准备走时,才发现乐范已经带着全体海船走得无影无踪。据说这位不幸的国君得知这个消息后几乎昏厥,最后只得万分惆怅地投降了赵匡胤。

  南方几个相对较大的政权中,数南唐最为富裕、国力最强,然而,就在赵匡胤登基后不久,南唐的皇帝李璟就死了,新继位的后主李煜是一个只懂得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文人,他的词写得很好,许多名篇千古流传,皇帝却做得很糟糕,胸无大志,寡智少勇,只想着怎样能够偏安江南。看到大宋的兴起,李煜自己也很心虚,却不知怎样自强保国,只是在赵匡胤登基之初,便赶紧与宋谈判,向宋称臣纳贡以求自安,只求宋能够以属国看待,保证南唐政权的存在。这时赵匡胤考虑到自己的计划,第一步应当是荆湖,然后是后蜀,之后是南汉,最后才是南唐。基于这样的计划,赵匡胤很乐意看到李煜自欺欺人的天真外交政策,于是一边收着南唐的贡品,一边加快了南侵的步伐。公元971年,南汉灭亡。此时的南方除了吴越等不足为患的小国之外,仅剩下了南唐。

  事实上,到宋太祖开宝年间,所谓的南唐已经不复存在了。由于李煜只求偏安,同时也对当时的局势看得很清楚,认为南唐实力太弱,即使与大宋拼得个鱼死网破,也很难取胜,只会给当地的百姓带来祸殃,于是就主动向赵匡胤俯首称臣,去掉“唐”国号和君王的称号,只称“江南国主”,向大宋奉献各种名目的贡物,希望赵匡胤能够给他一席之地。

  起初赵匡胤的兵力被别的政权牵制,所以暂时接受了李煜的请求。等到平定了后蜀、南汉等南方大部地区后,就坚决开始对南唐用兵。李煜对于赵匡胤的突然转变很是惊愕,竟然还执迷不悟地向赵匡胤请罪,请求赵匡胤退兵。这时赵匡胤一语惊醒梦中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李煜这才真正明白了赵匡胤的打算和自己的命运。

  于是赵匡胤诏命李煜进京共同参阅“牺牲”之礼,其实是让李煜自己投降进京。他还威胁李煜说,如果他不尽早进京朝拜,自己就要大举出兵讨伐了。李煜十分生气,终于鼓起勇气,借口有病拒绝进京,赵匡胤果然派出大军讨伐,李煜这才手忙脚乱地开始备战,可是已经太晚了。

  第二年,大宋军队与南方的吴越联手会师江南,前后夹击攻打南唐。李煜一见大势已去,想要自杀却被手下拦住,只得开城投降,被赵匡胤封为“违命侯”。从此南唐灭亡,赵匡胤将南北合为一体,结束了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南北分裂的状态,中国又显示出了统一的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