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改革




  应阿保机的要求,富有政治经验的叛乱者辖底曾在临刑前留下了对政局的最后意见。他认为迭剌部人多势强,因此容易作乱,应当分成两部分以削弱实力。而阿保机的得力助手曷鲁在临终前也表达了类似的建议。于是在公元922年,阿保机把强大的迭剌部分成五院、六院两部分,他本人保有直接任命两院夷离堇的权力。两院首领率领着自己的部众驻扎在南部边境,在维护边界安宁的同时又远离政治中心。此外阿保机祖父匀德实三个儿子的后裔被分为孟父、仲父、季父三房,与皇族通婚的拔里、乙室己二族被编为国舅帐,亲族的势力由此被提升,而迭剌部的实力则被削弱。

  阿保机懂得汉语,也了解一些中原的政治文化,但却从来不和族人们说起。他崇尚契丹的勇武精神,担心自己一旦表现出了对中原制度的热情,族人们就会上行下效,从此失去剽悍勇猛的特质。为了真正树立契丹的民族文化,他命令大臣参照汉字制定了契丹大字,后来又创造了拼音型的契丹小字,成为辽朝的通用文字,对辽文化的保存和传播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把契丹这样一个松散的游牧民族转变成政治和军事组织严密的国家过程中,许多汉人成了阿保机的得力助手,韩知古、韩延徽、赵思温等人都是其中的代表。他们被阿保机任命为重要的官员,而他们的后代也继续在辽国的政界活动。

  在连年的征伐中,契丹得到了许多人口、牲畜和财富,因此更需要尽快建立起有效的管理制度。于是阿保机对契丹部落的组织形式进行了改革,将它们整编成“太祖二十部”,除了保留原有的遥辇八部外,又组成新的部落,让契丹贵族担任部落首领管理新归附的游牧人口。改编之后,阿保机加强了对旧贵族的控制,又让各部落之间相互制约,形成有效的势力平衡,加强了契丹政权的稳定性。

  仿照唐朝“赐姓”的做法,阿保机对曾经作过部落联盟首领的大贺氏和遥辇氏也赐以国姓“耶律”,希望能起到有效的笼络作用。他提高了本家族和妻族的地位,让重要的职位控制在他们手中,加强了自己的权力。

  随着契丹境内的汉人越来越多,阿保机采取了相应的各种措施来适应新的形势。不但在经济政策上努力适应,还广泛设立市场,开展通商贸易。在草原地区建立了许多城镇、寺庙,安置掠来的汉人和僧尼,还按照汉地的习惯,学会了广刻碑铭以彰显自己的功德,树立个人权威。在当时的汉人看来,契丹人还保留着许多奇怪的习俗,比如父母去世之后,以不哭为尊重;又将遗体运进深山,放在大树上,三年之后去捡来遗骨火化,一边洒酒祭奠一边祈祷,希望自己能获得更多的猎物。而在契丹人看来,汉人的制度和文化里也有许多新奇的东西。在逐渐进行的交流和融合中,契丹的习俗和传统渐渐发生变化,阿保机还向中原借鉴来了吉凶仪和孔子庙,又制定了系统的法律、官职和婚嫁礼仪。

  许多汉人来到草原以后,形成了新的居住地和聚集区,这些地区以他们的原籍命名,渐渐就形成了草原上的州县。在早期,这些州县只是皇亲贵族和功臣们的私属领地,被称为投下州县,但后来州县越来越多,终于形成了专有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以管理有固定居住地的农业人口。为了分别对汉人和契丹人进行有效的统治,阿保机又在朝廷设立了汉儿司,专门管理汉人事务。从此以后,针对汉人的汉制和针对契丹人的草原行国体制并行运转,后来终于发展成了胡汉分治的南北面官制。

  公元918年,阿保机在汉人的帮助下修建了都城上京。这是一座借鉴中原城市的特点,并有效兼顾农耕民族特点的城市。城的北半部是皇城,包括宫殿、衙署、寺庙等机构,西北部保留有空阔的地面,用以照顾民族习俗,安扎帐篷。南城是居民区和作坊,居住着汉人、渤海人和回鹘人,还有供使臣居住的驿馆。在这座城市里,已经能够看出契丹兼收并蓄的大国风貌,并体现出作为一个多民族政权的特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