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选择的道路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早先,齐王李元吉劝太子建成除掉秦王世民时说:“我愿意为兄手刃秦王!”于是约世民到府中小聚,李元吉便在他府中埋伏兵马,意欲行刺李世民。太子建成性情仁厚,不愿自己兄弟相残,于是在宴席上及时地制止了元吉采取行动。由此看来,以太子建成的谋略和地位,若想用计阴害世民,并非是做不到,世民之所以始终未遭毒手,并不在于自己防范严密,而是建成始终不曾对自己的弟弟动杀机。

  天下平定以后,没有重大战事需要用兵,李世民因此赋闲在京,齐王元吉认为这是一个除掉秦王的好机会,就在一天晚上找李世民喝酒,同时在酒中下毒,意图害死李世民。幸好李世民发觉得早,喝得不多,才没有被毒死,只是心痛吐血。高祖知道以后非常无奈,只得劝李世民回到行台洛阳,让他管辖陕西以东的地盘,做个威震一方的亲王,李世民也只好答应。然而李元吉却认为如果就这样放走李世民,无异于放虎归山,对太子党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一面鼓动亲信劝高祖收回成命,一面积极策划剪除世民羽翼,准备趁机加害,一时间形势非常紧迫。

  处于这样危险的境地中,李世民的谋臣们再也坐不住了。以李世民的妻兄长孙无忌为首,加上尉迟敬德、段志玄等人,日夜劝说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免得被害,但李世民还在犹豫,不知该不该行动。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突厥扰边,太子为了削弱李世民的实力,故意向高祖推荐尉迟敬德领兵,让齐王元吉挂帅,企图将李世民的势力转在自己控制之下。这时又有小官向李世民告密,说太子和齐王计划要乘给齐王饯行的时候杀害李世民和尉迟敬德等人,这下李世民忍无可忍,决定与房玄龄等密谋发动政变,一举歼灭太子一党。

  于是李世民找到李渊,将太子的阴谋和盘托出,李渊在儿子的哭诉下大惊不已,告诉他第二天早些上朝,把这些事当朝奏给大臣们听,到时自己一定会为他做主。但到了第二天,李世民害怕太子早作埋伏加害他,就抢先下手,在上朝必经之地玄武门内埋伏精兵,眼见李建成与李元吉入朝,立即将他们射杀,再派尉迟敬德入宫通知高祖。当时裴寂、萧瑀、陈叔达等人都在李渊身边,劝他说本来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先图谋不轨,现在却被秦王所灭,而且秦王对社稷有大功,正是民心所向,不如就让秦王正位,一切都会迎刃而解。李渊没有办法,现在他只剩下了这一个儿子,也只能命令诸军全部都由秦王处分。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秦王李世民大获全胜。

  在玄武门之变以前,秦王世民的处境是不利的,然而玄武门之变此举却是不义的,李世民以不义的做法,彻底扭转了自己不利的政治处境。玄武门之变后六天,李渊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说军国庶事无论大小,全都由太子决定。到了八月间,他正式传位给李世民,以太上皇的身份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不论是自己乐意还是被迫,李渊终于摆脱了宫廷中尖锐的矛盾冲突,虽然里面包含着丧子之痛和大权旁落的无奈,但无论怎样,李渊总算是迎来难得的清静了。

  高祖晚年居住在大安宫,在李世民的贞观四年之后,大唐日渐繁华,呈现出万邦来朝的太平景象。贞观八年三月间,李渊出席一个宫廷宴会,看到宴会上突厥颉利可汗起舞,南越酋长冯智戴咏诗,高兴得说:“华夷一家,这是自古都不曾有过的盛世景象啊!”李世民乘机向父亲举杯祝寿,歌功颂德,群臣高呼太上皇万岁,让高祖十分高兴,这一晚的宴会直到深夜才散。但是李渊毕竟年纪大了,到了第二年的五月,他突然染上重病,卧床不起,很快在太安宫逝世,终年七十岁。他的庙号是高祖,十月间葬于献陵。

  综观唐高祖李渊的一生,可以说是辉煌而坎坷的。显赫的家世使得他生来便有优越的背景,更容易触及到权利的巅峰,但在复杂而险恶的政治环境里,他也不得不明哲保身,以图自强。与此同时,他又是位雄心万丈,胸中有大丘壑的政治家,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在群雄逐鹿的乱世中终成一代霸业,开三百年煌煌盛世,让中国历史走进了最辉煌的王朝,其功绩可说是彪炳史册。而在他的晚年,作为君主和父亲双重身份下的无奈,让他没有能力处理好三个优秀儿子之间的斗争与倾轧,以至于终成悲剧,也不是人们能够苛求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