尴尬的出身与童年经历




  在西晋之后的动乱年代里,有许多北方少数民族曾经进入中原,但能够立足下来的却很少。鲜卑人是其中的成功者,他们结束了十六国的混乱状态,建立了统一北方的北魏王朝,为后世希望立足中原的游牧民族做出了典范。作为北魏王朝的开国皇帝的拓跋珪是一个孤独而残暴的先行者,他一生都徘徊在游牧民族传统与中原文化之间,各种有形无形的压力扭曲了他的心灵,让他亲手夺去了许多亲人与臣民的生命,直至自取灭亡。但也正是在这一幕幕悲剧里,限制着鲜卑族发展的传统势力逐渐被肃清,这个古老的游牧民族终于踏上了一条走向农耕文明的道路。

  和中原王朝的许多开国皇帝一样,拓跋珪出生时也有一些神异的传说,比如说他的母亲贺氏梦到光芒四射的太阳,因此感生拓跋珪,或者说他出生的那个夜晚突然大放光明等等。实际上拓跋珪出生时并没有这么光彩照人,相反,他的童年经历还让他的后世子孙们感到很尴尬。他拥有一个极为曲折而富有传奇色彩的童年,颠沛流离的经历给他幼时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也影响了他一生的处事方式和统治思想。

  拓跋珪是代国末代国王什翼犍的孙子。代国是北魏王朝的前身,不过那时它还只是一个鲜卑族部落联盟,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国家,所以没被列入十六国的范围之内。拓跋部、贺兰部、独孤部等是这个联盟里势力比较大的几个部族,他们世代通婚,拓跋珪的母亲贺氏就来自贺兰部。拓跋珪出生几个月前,代国的朝堂上发生了一场叛乱,拓跋珪的父亲拓跋寔和叛乱者格斗时受了重伤,不久就去世了。

  此时的贺氏还很年轻。虽然丈夫死了,但她背后还有强大的贺兰部势力,为了继续笼络贺兰部,什翼犍把怀着身孕的儿媳收为自己的妻子。几个月后,贺氏生下了拓跋寔的遗腹子拓跋珪,后来又陆续与什翼犍生下了三个男孩,名字分别是拓跋仪、拓跋烈和拓跋觚。这样的婚姻在中原人看来完全不能接受,不过当时的鲜卑人并不在乎这些。但到了他们逐渐汉化之后,就很为祖先的这段经历感到羞耻,在修国史时还拼命想要掩盖过去。

  由于拓跋珪是在贺氏改嫁给什翼犍之后出生的,所以当时其他国家的人们都以为他是什翼犍的儿子。在这种子不子、孙不孙的尴尬境地里,拓跋珪长到了六岁,当时强大的前秦已经统一了北方的大部分地区,下一个目标正是代国。公元376年10月,前秦的铁骑踏碎了幼年拓跋珪宁静的生活,代国的军队被前秦打得大败,在一片混乱中,什翼犍、贺氏和拓跋珪等王族纷纷逃离家园。但在逃亡的路上,什翼犍的另一个儿子寔君突然发难,他杀死了自己的许多兄弟,又打算向其他人动手。在这个危急时刻,贺氏在贺兰部臣属们的支持下决定先发制人,她把什翼犍抓了起来,以拓跋珪缚父请降的名义向追来的前秦军队申请投降,希望获得他们的保护。

  前秦军队很快平定了寔君的叛乱,把什翼犍和一群皇族全都送到长安。苻坚是个非常宽宏大量的君主,他一向极为优待敌国贵族,以至于养虎遗患,最后被他宠信的鲜卑慕容氏把国家搞得七零八落,他自己也死在姚苌的手里。不过现在的苻坚正处于事业的巅峰,他觉得什翼犍是个落后不开化的野蛮人,就让他去长安的太学里去学习礼仪。什翼犍进步很快,苻坚也非常满意,按照他的做法,大概是想等到什翼犍认同前秦的统治方式之后,再让他回去统领代国故地,就能死心塌地为自己效劳。只可惜什翼犍寿命不长,没活到回代北的那一天就在长安去世了。

  相比之下,寔君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苻坚对他杀害兄弟们的行为非常鄙视,当即判处他车裂的死刑。拓跋珪也是个无辜的受害者,苻坚认为他缚父请降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就把他和贺氏都流放到蜀地去。虽然先前的一切都是贺氏的决定,一个六岁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把国王捆去投降,但这个不孝的罪名却终究是落到年幼的拓跋珪头上了。